育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新手爸妈常常会在育儿的细节方面有所分歧(毕竟谁都没经验嘛),就算是有过育儿经验的长辈,也往往会给出千变万化的建议,让新手爸妈摸不着门道。
与此同时,网上还有不少文章,建议家人在育儿方面能够保持一致,让孩子能够接收到外界一致的信息。
emmm,这简直比登天还难好吗!!
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如果想要保持育儿理念的一致,那么家里每个人都会出于自己对孩子的爱,给出 TA 所认为“对”的建议,试图说服其他人;而其他人未必同意这种观点。
就算一个人迫于压力勉强接受另一个人的理念,在 TA 单独陪孩子的时候也不会 100%按照别人的理念行事。
困扰我的核心问题在于:不一样的育儿理念,真的对孩子有那么大的危害吗?
首先,我觉得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那就是两个人之间一定会有差异,也一定会有冲突;人数越多,差异越多,想要达成一致更难。
拿带孩子这件事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孩子不可能生长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也就是所谓的理想状态——一个拥有着完美育儿理念的人,24 小时,365 天看管这个孩子。
据我观察,学龄前孩子的现实成长环境大致分为两种: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是在多个人的照顾下长大的,那么 TA 所面对的育儿理念,也一定是多种多样的,不可能完全一致。
就算是一个人带孩子,在不同的状态下也会对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
比如我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妈妈,平时宝宝扔东西的时候,我都会好好跟他讲东西不能摔;但是在我生病或者状态非常不好的时候,看到宝宝不停地扔东西,我就会很生气地批评他两句。
当我接受了自己是人不是神的事实,以及我不可能做到 24 小时,365 天用完美的理念养育孩子之后,我对于“一致的育儿理念”这件事也没有执念了。
我的方式不是 100%正确,而别人的方式也不是 100%错误,冲突是一直存在的,妥协也是无法避免的。
最重要的是,与其纠结孩子每天的生活细节,不如多关心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
很多人认为,育儿理念不一致,不利于孩子养成好的性格,好的习惯;如果孩子的某种行为父亲无法接受,那么母亲也要表示“我不赞同”,这就是一致性的体现。
但是实际上,一个孩子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对身边大人的观察,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而决定的。
《P.E.T 父母效能训练》里面提到的**“真实父母”**概念,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父母最好不要违背自己的真实感觉,试图去扩大自己的接纳区。当父母感觉到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时,绝对不要虚假地接纳。
真实的父母会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孩子产生接纳和不接纳的情绪,他们对孩子的同一个行为的接纳度,也不会总是保持不变,而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不该(不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应该接纳父母双方对同一件事情可能持有不同的意见的事实;他们也应该了解,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接纳程度不一定相同。
当父母发出的是明确而诚实的、内外一致的信息的时候,孩子也能富有建设性地处理父母的不接纳。
也就是说,当你本身不认同孩子的某种行为时,你没必要为了跟家里人保持一致而假装接纳孩子的行为,你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只要你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用合理的方式(之后会写关于沟通的问题)。
所以,与其违背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产生“家里人对待我的方式一致”的错觉;不如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如实告诉孩子,观点有分歧是常态,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的看法都不一样,而你也要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不需要为了表面的和谐放弃自己的观点,更不必因为别人的观点不一致而责备自己带来了“麻烦”。
由此看来,育儿理念不一致,不一定是坏事。
因为孩子能从不同的养育者身上学到不同的品质,学着适应不同的养育风格,学着处理矛盾和冲突,而他终有一天也会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在孩子年纪比较小的时候,父母和长辈常常会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生长发育是否标准之类的问题上,而这些问题也往往是造成大人之间的分歧的主要因素。
但是对于孩子的精神世界发展,我们给予的关注和支持却没那么多,这恰恰是最重要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只把 TA 当做需要照顾的人,而没把 TA 当做一个需要尊重、需要爱和真诚交流的人;当孩子长大之后,我们也很难摒弃无效的沟通习惯,建立真正的精神层面的连接。
轩宝现在将近 28 个月,已经是个有想法、有个性的小孩了,我把他当做一个真实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以平等的姿态去和他沟通。
所以,我和他说话的时候会尽量简明的讲清楚事情,以他能够理解的方式。
这一个月以来,我的主要精力放在陪他玩、跟他说话、关注他感兴趣的事情、听他的儿语,努力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等精神层面的事情上;其他鸡毛蒜皮的生活细节能不纠结就不纠结,这样自己也没那么大的精神负担,神经不用绷得很紧。
轩宝现在也很愿意和我咿咿呀呀的说话(小话痨),因为他知道我愿意听他说,给他回应,是他可以信赖的人。
在基于尊重的亲子关系基础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更加容易解决了。
举个例子:
上个月我带轩宝回娘家住了一段时间,第一次带他去商场的游乐场玩,他玩的特别开心,很晚了都不愿意回去。
我先给了他几分钟的时间做缓冲,跟他说你还可以玩 5 分钟,然后我们就回家。
但是时间到了,他还是不肯走。我跟他解释说:妈妈知道你玩的很开心,还想继续玩,但是现在已经很晚了,我们必须回家了,如果你想玩的话我们明天可以再来玩。
他非常不情愿,于是我**只能用行动告诉他,**我们必须走了——把他抱起来,然后给他穿鞋。
走到游乐场门口,他开始大哭,说“玩,要!”。
我还是继续往外面走,跟他说“你真的很想继续玩,但是今天我们必须回家了。”
然后尝试转移他的注意力,给他指一些好看的海报,过了一会儿他就平静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一直在回忆当天玩过的玩具,跟我说“玩,要!“。
我跟他说,明天我们再去。
第二天,我遵守诺言,带他又去玩了一个下午。
这次,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他就非常乐意配合穿鞋,还主动把鞋柜的钥匙交给门口的小姐姐,说“拜拜”。
如果我说的话无法实现,我也会尽量解释做不到的原因。
比如:“妈妈之前答应你要……,但是现在我们必须要去……,所以不能……,我们过几天可以再去……”。
有些人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可以“忽悠”。
但是我认为,两岁的孩子已经能听懂日常的交流语言,也懂得去期待大人诺言的实现。
如果他所听到的承诺经常无法实现,也得不到应有的解释,孩子就不会信任这个大人,这样就很难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说到底,你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你。
你总是言而无信,就别怪孩子撒谎骗人。
言传身教,言行一致,才是最根本的教育理念。
如果我们放弃对“育儿理念一致性”的执念,就会对别的养育者多一些感恩,少一些挑剔。
如果我们能坚持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真实的父母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冲突,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孩子也许能在了解人性的同时,更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