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本来是准备写 189/190 申请流程的,但是目前的状态完全不适合写那篇,因为我沉浸在一本书里面。
这本书是我生日书单里面的第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看名字是不是非常鸡汤?
我一开始也有犹豫过:是否要花时间去看这本书。
没想到一开始看就停不下来了,完全不想做其他事情。
看完之后可以负责任的说,这书真的写的很好!!
虽然里面讲的东西我并非 100% 认同,但还是从中收获良多;这本小书选择了对话体裁,就好像看别人聊天一样,读起来并不费力,强烈推荐大家去看!
书评之后再写,今天想围绕书中一个关键词——”人际关系“,来聊聊我近期的思考。
先说结论:人是社会动物,没有人可以脱离人际关系独自生活。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也是一切快乐的源泉。
我在青春期的时候,是有点厌世的。
具体表现在:
第三点也演变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性思维:遇到问题,自己解决,除非万不得已,不要去麻烦别人(因为我要自己管好自己)。
这样的想法合理吗?就算是今天看来,也是合理的,但是这样的想法却无助于我获得幸福感。我会经常性地进行自我责备——“为什么我如此无能?为什么我不能做好所有的事情?”
因为我对自己的期待是:我可以独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被虚伪、无聊的人际关系所牵连拖累。
这样的想法,还会让我暗自萌生一种“高人一等”的自豪感。
记得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曾评价我:你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当时的我听来,这是一种褒奖,我脱离了尘世纷扰,不与平凡的人类为伍。
(别笑,我当年真的是这么觉得的……)
镜头拉到现在,我在职场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有些人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习惯于独立解决问题,花费大量的时间,直到真的解决不了,才去求助别人。
而我,因为对自己的技术处于不太自信的状态,遇到了问题,常常会选择先问同事,如果他们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就可以参考他们的解决方法。
我一度认为,我这种「经常麻烦别人」的工作方式是会让别人厌烦的(迫于能力有限,也只能厚着脸皮去求助)。
直到有一天,某同事跟我说,同事 A 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寻求帮助(同事 A 恰恰是我所敬仰的、喜欢独立解决问题的性格)。
那么我呢?同事对我的评价是“An absolute team player”,具有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听到这样的评语,我是挺惊讶的,因为我希望自己变成同事 A 那种独当一面的样子。
这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难道问别人问题并非一种“无能”的表现?也许埋头苦干才会让别人觉得缺乏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上周六是我的生日,非常巧的是,我和一位有热搜体质的明星生于同月同日,她的名字叫郑爽。
我本身不太关注娱乐圈,也很少看综艺节目,最近的记忆还停留在张靓颖那届超女选秀。
出于某种机缘巧合,我听说郑爽的生日直播出了问题,于是点开了当天的视频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然后去看知乎的讨论,意外的看到了她本人的回答。
这个回答的最后一句话我一直没看懂……还好有人翻译了一下:
在这里不想去评价郑爽的直播表现,毕竟我只是个不了解她的路人。
我发现,她的粉丝都非常喜欢她直爽真实的性格(比如大方承认整容、铁甲综艺时指出读秒不对),也知道她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父亲不顾及她的感受,母亲送她去学表演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
不喜欢她的人则吐槽她没有演技,不善于表达,无法控制情绪。
如果知乎那段回答是她自己写的话,我觉得她的表达能力确实有待提高,不管进入演艺圈是不是她父母强加给她的意愿,如果她已经在这个圈子里面了,她可以选择继续待下去,努力做好;也可以选择退出(她曾经说过自己不适合这个圈子)。
郑爽的幸运之处在于,她还是有很多粉丝的支持,所以只要不拘泥于过去,立足当下,尝试做一些改变,未来还是很光明的!
在 B 站看到一个分析郑爽心理的视频,觉得说的挺中肯的。
看完郑爽的心理分析,发现同一个 up 主还有一期分析杨超越的视频。
我对杨超越的认知仅停留在每次期末考朋友圈疯狂转发的锦鲤图,知道她唱歌跳舞不好,但是成功出道成为了火箭少女 101 的成员,还上了一些综艺节目,发表的演讲让很多人觉得这个女孩子思想有深度。
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有些人认为杨超越的情绪管理有问题,因为她经常在节目里面哭。
那么杨超越和郑爽的区别在哪里呢?心理学博主认为杨超越的心理很健康,而郑爽却有心理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同样是由于【真实不做作】而吸引粉丝的明星,两位明星的【业务能力】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都不过关,两者的原生家庭都不幸福,早早就要担负起生活的重担,独自在外闯荡。
哦对了,两位还都是狮子座~
从我个人的观感(看了两位明星的一些剪辑片段)来说,我认为杨超越的心理确实更强大,郑爽只是看似强大,实则敏感脆弱。
比如郑爽发脾气的时候,可以看到她是真的在宣泄情感,而且就算别人给了台阶下,她也会拒绝,把自己封闭在当下的情绪中。
而杨超越哭、说自己害怕的时候,她的情绪是能控制住的。就算哭的稀里哗啦,她也会自嘲“怎么哭成这样”,而且如果别人来安慰她(比如她说我好害怕,队友说表演已经结束了),她就会平复情绪。
明星在舞台上,在大众的目光下展示真实自我是需要勇气的,而展示出来的真实自我是否仍然拥有理性,则是需要情商的。
也就是说,沟通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
杨超越哭着说的话,是没有自我贬低,没有指责他人的,她只是纯粹地在宣泄情感。同时,宣泄情感和解决问题是不冲突的(比如跳舞的时候说我哭完了继续跳)。
她承认自己运气好,承认自己能力差,但是她说,既然粉丝们支持我,我就要继续努力,不辜负你们的喜欢。
反观郑爽,她也许是知道自己演技需要加强的,也许是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的,但是她并没有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觉,而是会选择“逞强”、一个人解决问题。
比如直播的销量不好,她选择了让两位主播离开,用自己的方式继续直播;虽然反感商业化的宣传和销售,却又在告诉粉丝们:买买买。
还有一期讲减少心理内耗的,郑爽作为正面案例出现在视频中,我们会发现她其实也在成长,祝福~
《被讨厌的勇气》里面有一个非常犀利的观点,那就是:原生家庭并不重要。
我在踏入社会之后,也发现了自己身上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并且尝试通过原生家庭去解释我现有的性格缺陷和行为习惯。
后来有一个人对我说,过去发生过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选择要怎么做。
也就是说,原生家庭是有影响的,但这个影响并不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为我们永远可以解放自我,去选择另一种活法。
我们常说:改变很难,事实上我们是害怕“改变之后,还不如现在”。
比如吸烟的人说:戒烟很难,并且找出一大堆戒烟对身体的危害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应该戒烟)。
而如果真的有一天,吸烟者生病之后发现,只有戒烟才能让自己的身体好起来,很多老烟枪也是可以戒掉香烟的。
如果现在的情况已经跌落谷底,如果不改变就意味着灭亡,人们往往能有更强的改变现状的动力。
在听一些心理学的分析时,我们要避免陷入这样的陷阱:“这个人的原生家庭很不幸,所以 TA 才会成为现在的样子,TA 虽然想改变,但是没法改变”。
这样的同情,对于当事人来说,只会减少改变的动力(我现在这样不是我的错,是我过去经历的错,我是很可怜的,我无法改变也是正常的,就算不改变也有人会同情我)。
所以真正的喜欢,是允许别人成为更好的样子,通过鼓励,通过支持来告诉 TA,「你过去的经历确实很不幸,但现在和未来掌握在你的手中,我相信你可以改变,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我会倾尽全力」。
很多时候,我也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总觉得自己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就算别人说:Luna 你成绩好好啊,我也会说:XX 比我更厉害呢!我这样根本不算什么。
而且这并不是假意的谦虚,而是内心真的觉得「我并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好」。
这样的习惯性思维有问题吗?有,当我不敢自信地说「我很好,我很棒」的时候,我就会觉得别人的批评都是合理的(他们说的对啊,我就是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前些天,跟公司同事聊天,说起跳舞这件事,我说我是从小学跳舞的,还拿过省里的舞蹈证书。
结果同事来了一句:你看起来一点也不会跳舞啊……
简直是一记暴击,我一下子又懵了,心里在想:也许我真的不会跳舞啊,不然人家怎么会这么说我,可能别人都跳的比我好吧……
但是我后来反复回味这段对话,我发现:
所以 TA 武断的结论:「你不会跳舞」,到底是基于什么呢?TA 的结论真的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吗?还只不过是一句随意发表的言论呢?
那么我为什么要因为一个不专业的人、不了解我的人对我下的评价而产生自我怀疑呢?
也许这正是因为我内心缺乏自信,总觉得别人比我好导致的结果;这样一来,所有的批评意见都被我人为地合理化了,我完全没有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去筛选别人的评价,而是全盘接受,没有反驳别人。
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我应该笑着说:「你从来没有看过我跳舞,又怎么知道我会不会跳舞呢?」
建立核心信念,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和习惯性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我会有意识地去反思这类「让我觉得不舒服」的言论,对自己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就完全丧失自信。
核心信念是指人对自己的看法。比如——我是否是有价值的、是否是值得爱的、是否有能力等等。
回到人际关系这个话题,也许你会发现,我们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伤(当别人对你产生负面评价,或者当你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这会让我们本能地去逃避人际关系,尝试自我独立,减少对别人的依赖。
「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是因为我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你是否像我一样,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逃避人际关系的借口 —— 因为我不擅长,所以我就不去做,这样我就不会犯错。
事实上,任何人都会在人际关系中遭遇失败,即使是你身边最最擅长 social,最最会说话,情商最高的人,他们也一定犯过错。
当你在认知上接受:「人际关系失败是正常的」这一点之后,就算跌倒了,你也一定有勇气再爬起来。
比如,当我接受了:「程序有 bug 是正常的」这一点,并且发现就算是公司里面的技术大牛也会犯错之后,我发现自己负责的功能出 bug 了,也不会自我贬低(因为我技术差所以才会这样,我就是不适合当程序员),而是会用平常心去看待错误,努力解决问题,从问题中汲取经验教训。
这一切都建立在「不自我贬低」的基础上,牢记:没有人是完美的,出错才是常态,解决问题就好。
前几天在朋友圈推荐了一个防 PUA(精神控制)的视频,里面提到,PUA 的核心步骤是:
能够伤害你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你不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不去接受别人对你的无端评价,也就不会因此丧失自信。
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能客观地去看待自身,同时也需要客观地去看待别人,不盲目轻信别人的无心/恶意之说,不轻易给别人贴标签下论断。
遇到恶意中伤的人,我们永远可以选择与他们保持距离、甚至切断联系;人活着没必要让自己闹心~
如果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比如经历家暴的人、被父母 PUA 的人),你所面临的的挑战会更大,这些问题没有一概而论的解决方法,但是坚守核心信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困境一定会有转机的。
今天就先跟大家聊到这里啦,欢迎留言谈谈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