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职场 | 沟通的学问

October 10, 2021 字数 3013 7 min


0. 前言

之前在一个刷算法的群里,大家聊到一个在美国的妹子,说她本科读传媒,后来进了 FLAG 企业做码农。

本来我觉得这个故事听起来还挺励志的,但是后来有些人给出的评价是:这人业务能力一般,只是会刷题会说话;毕竟是读传媒出身的嘛,这方面有优势。

从当时的聊天情况以及平时的观察来看,很多做技术的小伙伴们都觉得沟通是件次要的事情,先打磨好自己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甚至会鄙视那些技术一般,但很会说话的人,觉得老板一定是瞎了眼才提拔这种绣花枕头。

但是根据我在澳洲职场的经验,沟通能力往往是第一位的(不会沟通甚至很难找到工作),而在职场中,如何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人沟通,也是一门学问。

假如沟通的好,那么事半功倍,只要能力不错就可以平步青云;反之则可能会变成一个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老黄牛。

我虽然是读文科出身,也自认为沟通能力不错,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踩过不少坑。

比如我一开始简单地以为澳洲职场是比较开放的、坦诚的,所以不需要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过多的润色,但后来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比如作为公司的管理层,知道的信息比普通员工更多,在沟通的时候就要额外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而不是「耿直」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今天这篇文章简单地总结一下我这两年学到的职场沟通技巧和注意点,沟通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所以要持续地、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的沟通风格、在沟通中做的好的和不太好的地方,从而逐步去提高和改进。


1. 常见的沟通场景

正式场景(本文重心)

  1. 多人会议:部门内会议、跨部门协作、全公司会议
  2. 1v1 会议:跟上司、下属的定期沟通、绩效评估等

非正式场景(本文不涉及)

  1. 日常跟同事沟通工作相关的问题;
  2. 电梯、茶水间偶遇;
  3. 一起喝咖啡、上下班顺路;
  4. 公司 party 或者其他比较休闲的多人会议;

2. 职场沟通的通用原则

搞清楚你在沟通中扮演的角色

  1. 主持人:告诉大家沟通的目的和期待得到的结果,控制会议进程;
  2. 主讲人:会议是围绕你的发言进行的,所以你要做最充分的准备;
  3. 专家:提供决策方面的建议,进行深度的沟通和细节的讨论;
  4. 倾听者/导师:根据对方提供的信息来提问或者引导对方找到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5. 决策者:拍板的人;

搞清楚大家在聊什么

搞不明白怎么办?

  1. 尝试 clarify (Sorry, I joined a bit late, could you repeat the topic/question?)
  2. 继续安静地听着,尝试从别人说的话里面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3. 如果是跟你工作直接相关的技术问题,切忌不懂装懂,先努力跟上别人的思路,然后重复一遍自己的理解,适时打断别人(Sorry to interrupt, I didn’t understand xxx, can you explain it again?);

搞明白了之后干什么?

  1. 了解会议预期:是为了立刻解决问题,还是先讨论一下听听大家的意见;
  2. 察言观色:看看在场的人对这个问题大概持有什么态度和观点;
  3. 分解问题:如果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要分几个步骤/阶段才能解决,不需要期待一下子把这个问题完全消灭掉;
  4. 积极发言:如果是讨论性质的会议 + 你也知道大家在聊什么,那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你对会议的贡献值;

举例

  • 大部分的平级 1v1 / 1v 多沟通都是一个人提问,另一个人/多个人回答,也就是主讲人和专家的组合,讨论围绕主讲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到解决方案;
  • 大部分的上下级 1v1 都是主讲人和倾听者/导师的组合,下属需要寻找话题,跟上级沟通自己的工作情况、遇到的困难等,目的是进行信息的交换,让双方保持熟悉度;
  • 多人会议往往有主持人、主讲人,参与者需要提供跟议题相关的信息和自己的看法(专家角色),决策者可能是主讲人,也可能另有其人。

3. 正式场景沟通的几个注意事项

1. 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

如果你是作为「专家」的身份进入会议,那么不要保持沉默,一定要对相关的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你的看法可以跟别人一样,也可以不一样,但是你不能一句话都不说(不说话你来开会干嘛)。

同样的,跟高级别的人谈话前也要做好准备,避免到时候冷场(对方可能没有准备)。

2. 成熟地处理分歧

既然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就常常会遇到以下两种意见分歧的情况:

  • 假如你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该怎么反对?

  • 假如你提的意见被别人否定了,是否要据理力争?如果实在行不通的话该怎么找台阶下?

根据我的经验,在别人发表了和你不同的意见时,先别想着怎么去反对,而是应该提问,避免误伤友军

That’s an interesting idea, can you explain how to execute it? What would it be look like in reality?

只有在了解了对方的观点之后,才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假如你还是不认可这个方案,可以说:

Well, that’s something we can consider in a later stage / That’s not going to solve our current problem / I can see where you’re coming from and I understand why you are thinking in this way, but xxx / It’s a great plan for the future, but we do need to think about what can be done quickly in the short-term.

那么作为方案的提出者,应该怎么回应呢?

我的经验是,如果你觉得对方给的理由不充分 + 你对自己的想法很有信心,可以继续坚持一下,比如对方说做 xx 事情没有价值,那么你可以反问:

What’s the harm of doing it? If it’s not going to cause any issue, then it’s fine to give it a go, right?

如果对方成功说服了你,那么你也可以跟着对方的思路来提供一些其他的建议。

不需要因为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就觉得这是件很羞耻的事情,至少你有勇气说出自己的观点,不是吗?

举例

有一次在全公司的大会上,我对新 feature 的 UI 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后来老板亲自回复了我这个问题,听了回复之后我发现其实我之前没有意识到很多 business context,于是我在老板发言之后又说,谢谢您解释了这个 UI 设计背后的原因,我之前没有想到这些,现在能理解了。

所以嘛,有时候脸皮厚点也是好的~

3. 考虑其他人/部门的利益和需求

在跨部门沟通的时候,会议开始一定要先听听其他部门的人对这个议题的看法,不要自顾自的讲一通,可能你觉得很好的一件事,在别人眼里不是这样的。

举例

比如技术部门要推一个新产品,对程序员来说是好事,但是对 BA 来说就不一定了,比如新产品可能有兼容相关的问题,可能之前能做的事情新产品还不支持,这些都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工作流程。

所以在推进这件事之前要听听他们的意见,充分了解他们的顾虑和关切的事情,管理好大家的期望值,才能保证跨部门合作的顺畅。

4. 确定行动方案

讨论结束之后,一定要明确每个人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和完成的截止日期,用会议结束之前把行动方案复述一遍,问大家是否都清楚了,然后会议结束之后用文字的方式写下来,这样方便跟进。

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把要做的事情列出来,然后根据在场的人数让大家自愿认领,理想状态是每个人都有分到一部分任务;如果任务的数量不够的话,也可以先问问大家有没有漏掉的,或者让每个人自己说说可以负责哪部分的事情。

5. 决策需要有关键人的参与

假如讨论中涉及到其他部门,但是那个部门没有人参加会议的话,不要轻易做决策。

假如决策比较重大,所有在场的人都没有办法决定的话,可以先把讨论的事项记下来,然后由一个人去跟决策者讨论或者汇报。


4. 结语

最后,沟通的时候要考虑到组织架构和公司文化,选择适用于当前场景的方式来有效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不知道在会议中要说什么,一开始先学习学习别人在会议中是怎么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解决分歧的;在你没有方案的时候,模拟思考假如你是决策者的话会采取哪个方案,你需要获取哪些额外的信息才能做决策。

沟通是职场中最大的学问,当我们发现身边有人特别会汇报工作,特别会向上沟通,特别会组织会议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学习,而不是固步自封,认为「沟通能力强不代表工作能力强」,甚至去鄙视那些沟通能力强的人,认为他们是靠歪门左道「上位」的。

要知道,做到管理层以上的人,沟通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假如公司需要你推进的事情推不动,那么往往可以等同于「能力不足」。

所以,我们在关注技术能力的同时也绝对不能忽视软实力哦~


Talk to Luna


Support 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