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说 | Self Fidelity 忠于自我

November 13, 2021 字数 3198 7 min


0. 前言

今天参加了一个活动,活动是围绕 Cassandra Goodman 的一本书《Self-Fidelity: How being true to yourself uplifts your working life》里面提到的一些方法而展开关于自我探索、忠于真实的自我的相关讨论。

本书作者 Cassandra 是活动的主讲嘉宾,这个活动由 Sally 和一些志愿者共同组织,面向的受众是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女性;我观察了一下,大部分参加者都是在海外的一代移民,不少人都是职场妈妈。

这两个小时的分享和讨论给我带来了不少思考和收获,本文作为记录。


1. 方法论

忠于自我的四个步骤(需要多次循环进行)分别是:

  1. WAKING UP – Remembering the truth of who you are
  2. LETTING GO – Releasing the things that weigh you down
  3. LETTING IN – Restoring the vitality and energy you need to lift
  4. LETTING BE – Reconnecting to your most positively powerful ways of being

2. Takeaways

意识:自我是复杂的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能用简单的一元论去定义自我,我是由多个自我组成的,每个自我都有不同的性格和品质,她们共同构成了我。

所以,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和不同的自我进行对话;我们是复杂的,所以我们的想法常常会变来变去,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自我可能占据着主导位置。

推荐影片:INSIDE OUT(头脑特工队)

工具:用下面的方式来和不同的自我进行对话

  • Part of me is really… 一个我认为…
  • And another part of me is actually… 另一个我认为…
  • But deep down, I know… 但是我内心深处知道…

问题

如何分辨真实的自我?哪个我是被环境塑造的?

作者的回答是:所有的你都是真实的你。

这让我想到昨天听了一个关于「信息茧房」的讨论,里面提到每个人都是有偏见,都是在被环境塑造的,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所以我们跟环境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割裂的。

就算我们内心中的有些声音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由于外界的某种变化而造成的,但我们依旧要学会跟这部分的自我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接纳:自我是独特的

意识到自我的复杂性有什么用呢?你会发现,你其实已经拥有了所有美好的品质,比如勇气、创造性、勤奋、冷静、自信……只不过有时候某些品质更加突出而已,或者在你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Everything we need to live successfully is already inside of us.

我很喜欢作者给出的一个比喻,她把所有的品质都比作不同的香味,然后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瓶独一无二的香水,有着自己的味道。

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意识到自己身上独特的品质,找到自己的个性,并且喜欢上自己的「香味」。

工具:

问题

总是去追求弥补自己的短板,而不是聚焦自己的长处。

可能大家都听过木桶理论,这是一个管理学领域的概念,但是我们有时候会引申到自己身上,认为最短的木板决定了我们的能力上限。

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会让我们过度关注自己的劣势,导致自我评价过低,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

作者说,弥补短板可以让我们在劣势领域达到平均偏上的水平,但是专注长处才能让我们脱颖而出。

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可能要代入具体的案例才能具体去分析。我觉得很难一概而论,有时候假如一些短板限制了我们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那么确实需要去弥补一下,就算只能达到平均水平,也不至于拖后腿。

比如公司招人的时候,假如一个人技术能力超级强但是无法跟团队合作,那要不要招进来?这要看 TA 的短板到底有多短,是不是短到了影响项目推进和正常沟通。

改变:重新抚育内心的小孩

原生家庭会对一个人造成多大的影响?这取决于我们花了多少精力进行自我抚育(self-reparenting)。

诚然,我们可以不断去反思自己父母在教育中做错了什么,但是那已经是过去了,我们为什么要赋予这些记忆继续伤害我们的权力呢?这种基于童年阴影的伤害难道不是一种自我伤害吗?

想要进行自我疗伤,我们可以选择自我抚育,做自己的父母,用我们喜欢的方式来抚育自己内心的小孩,当这个小孩认为自己不够完美的时候,告诉 TA:你不需要用外界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已经很棒了。

反之,假如我们选择做严厉的父母,去谴责自己内心的小孩,那么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地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观念:关心自我不等于自私

有位朋友说:You cannot pour from an empty cup. 假如你的杯子里面空无一物,要如何去给予他人能量?

作为女性,承担着很多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我们往往会优先考虑别人而不是自己。

但这种「无私奉献」的前提是:我们给了自己足够的关爱。

很多女性会认为关爱自己 = 自私,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只有照顾好了自己,我们才能照顾别人。

永远不要吝啬给自己的爱。

挑战:反学习 Unlearn

我们在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之前先要忘记自己过去所学的一些东西,或者丢弃自己一些僵化的思维和观念。

我们内心都有一个经理(inner manager)在不断提醒我们要做这个要做那个,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很多的规则,有些是基于经验,有些是基于环境,但是这些规则也时常需要被打破,这就是 unlearn 的过程。

比如:我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喝一杯咖啡,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假如不喝咖啡会怎么样呢?也许会有点不适应,但是也不会造成任何的危害。

我们需要时常审视自己的习惯,看看哪些是基于惯性,哪些是基于需求,并且愿意去打破自己内心的秩序,尝试不一样的东西。

勇气:我能行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问一个小孩,你会唱歌吗?你会跳舞吗?你会画画吗?孩子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会!

但是同样的问题,问成年人,大部分人都会摇头。

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敢说的「我能行」,长大之后反而不敢说了呢?我们的心态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我认为有两点:

  1. 我们更加看重别人的看法,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
  2. 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希望做的跟 xxx 一样好,假如达不到那个标准,就不能说自己会做这件事。

有时候,我们要找回儿时的勇气,少考虑一些别人的看法,少一些过高的期待值,不要寄希望于自己永远做好了准备,而要相信自己,就算是没做好准备,也可以边学边做。


3. 结语

分享

最后分享一下我在活动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关于职场中的发言和意见的表达。

我在国内的时候会习惯于「保持沉默」、「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假如观点跟别人不一样的话要去理论,我本身对「辩论」这件事比较抗拒(因为不太擅长)。

在澳洲职场,一开始我也是一样地保持沉默,但是慢慢地我开始主动参与一些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发表的观点经常会被别人反驳,而我在心理上又不是很适应这种「被反驳」的感觉,总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的能力不足,或者我的想法不够好。

当然,最简单的做法是回退到「保持沉默」,不发表观点 = 不会被反驳。

但我内心里有一个自我在鼓励自己:你能够说出自己的观点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没有人是永远正确的,被反驳之后如果你觉得对方说的没道理,你也可以去反驳别人,这就是讨论的过程,再正常不过了。

我也观察到,如果我组织了会议,参加会议的人说出了一些不一样的观点之后被反驳了,我并不会因此觉得这个人能力不行,可能 TA 提出的问题也确实需要解决,只不过解决的方法还需要更充分的讨论。

这种互动其实是良性的,只是我自己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会常常陷入内心的纠结,产生自我怀疑。

我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假如什么都不做,那么就永远不会做错;只有做了,才可能做错,但做错了又怎么样呢?没有谁是永远正确的,那些什么都不做的人更没有理由去嘲笑那些做了并且做错的人,至少做错的人有行动的勇气。

忠于自我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减少内耗,学着和自己内心的多种声音和谐共处,并且在不同的场景下调动自己不同的品质(比如演讲的时候调动自己的情绪和感染力,在写作的时候调动那个安静的思考型的自己)。

还有一点就是要去平衡「现在」和「将来」的关系,一方面要意识到我现在处于一个好的状态,这个状态不是完美的,但是已经足够好了;另一方面,我要知道自己当下的努力方向,也就是去靠近那个将来的自己。

只有这两点平衡好了,才能不骄不躁地、稳稳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下去。

平衡失败的例子是:

  • (躺平)我现在已经很好了,不需要再努力了;
  • (焦虑)我现在怎么那么菜啊,别人都比我强;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和自我和谐相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个内心富足的人。

这是我们一生要不断进行的修炼。

I‘m perfectly imperfect. And that’s perfectly fine.


Talk to Luna


Support 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