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月一度的迭代时刻啦~今天照例分享我在这个月最重要的几个思想变化。
我一直是个努力的人,可以坚持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去思考,我做的这些事情到底有什么价值。
这个月,我突然跟「价值」这个词较上了劲。
我意识到,我所在的公司在做产品,而我们的产品服务于客户,我们的产品要能为客户带来价值,并且能给公司带来商业价值。
如果我做的工作有助于公司产品价值的提升,那我做的事情就是有意义的。
如果我做的事情有助于团队协作效率的提升,间接提升了公司能创造的价值,我就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假如我每天很忙很忙,却既没有创造公司产品的价值,又没有给团队带来成长和效率的提升,那我就是瞎忙活,自我感动。
基于这个思想变化,我盯上了公司的「痛点」 —— 缺乏自动化工具。
我发现,领导层目前的策略重心是——内部流程自动化,业务自动化,重新分配人力资源。
而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内部的一个新工具是否能快速让某个部门的所有人上手,并且让大家对未来有信心,愿意跟公司一起改变。
然而,这个项目的推进速度一直很慢,项目负责人(老板)很忙,没空回复大家的问题,根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定律,假如未来的一个月无法让大家对新工具树立信心,公司的这场变革可能会越来越难。
作为一个快三年的「老员工」,我对公司的流程和业务已经非常熟悉了,我知道哪些决策是好的,哪些是差的,做哪些事情应该找哪个人最快,如何最有效地达到某个目的。
而且,我特别特别希望这次的自动化变革能够成功(这样我和我的团队成员就能开心地写代码了,对我的管理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前两个月的流程变革,我已经成功地把团队的工作量控制到了一个健康的程度,我不再是「救火队长」,我可以把常规任务分出去给别人做,这意味着我有了「自由时间」可以去做新的、更有挑战、以及对公司策略目标更有贡献值的事情。
于是,我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项目(这就是上周跟大家说的「新尝试」),目前的进展和我的预期差不太多,虽然暂时没有给正式的 title,但是做的事情已经逐渐接近了 Product Owner 这个角色。
甚至,最终做成这件事之后能得到什么 title 是什么,对我来说没那么重要。
因为我的核心目标是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有更大的影响力,为团队赋能,让每个人都能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大家的时间不要被浪费。
当然,这也意味着,我的时间没有被浪费,我的生命花费在了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想到这一点,我就开心得不得了 :)
这个月的第二个感受是: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总有一些时候发现自己无法解决问题。
那怎么办?
两点:
If you cannot make things better, at least don’t make it worse or act as a blocker to stop other people from changing it.
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我们未来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谁都无法预测。
很喜欢 Ray Dalio 的一句话:我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我知道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以前是个很强调「确定性」的人,凡是发生了和我计划不符的事情,我就会很焦虑很不安,但是现在我变成了一个能和生活的种种不完美共处的人,我变成了一个「柔性」的人。
我就像是一条小溪,不知道前方会遇到石头还是平地,也无法事先做好计划,我能做的只是在流动的时候积蓄力量,遇到障碍了,轻柔地绕过去;假如绕不过去,就用力去撞击,直到滴水石穿。
同理,我不再是「完美主义者」,我是个「快速迭代者」,不断地产出,不断地验证自己的想法,错了是正常的,迭代改正就好。
我每个月会给自己设 5 个成长目标,设定目标的出发点是:这些目标是否有必要实现?
假如某个目标看起来有点难度,我以前会把这个目标改简单一些,确保自己能完成。
但是现在我不再考虑目标的「合理性」,我只考虑目标的「必要性」,因为目标是帮我解决未来的问题,假如实现这个目标对未来的我很重要,我就需要反推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才能达成这个目标,我需要舍弃哪些事情才能保证这个「必要目标」顺利达成。
生活就是取舍的过程,只有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对自己真正重要、必要的事情上,才能不偏离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句话是某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提到的,越品越有味道。
烦恼、痛苦、失败、百思不得其解……那些痛哭过的经历,通通都是宝藏。
我现在特别喜欢仔细咀嚼自己的痛苦经历,我会找不同的人讨论这些「失败经历」,仔细咀嚼痛苦并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洞见,完成自我迭代,实现持续积累的复利式个人成长。
换言之,痛苦的经历让我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和思维的转变,越是痛苦,越是要去思考痛苦的来源,并且想办法避免再次经历相同的痛苦。
我不再逃避痛苦,我会真心地感谢那颗菩提,以及那个愿意咀嚼菩提的自己。
最后,和大家一起期待 6 月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