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聊的东西其实挺多的,但是行程很忙(跟各路好友聊天,参加活动等等),所以没有太多时间把思考提炼成文字,希望下周忙完之后会有更多时间沉淀、学习、记录,跟大家分享。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想聊聊我对自己的觉察,以及做出的一个重大决定。
我在 Canva 的那段时间虽然有很多成就,也很忙碌,但处于的是一种无目标感的状态,我不知道我下一步要走到哪里。
有些人把这种感觉定义为职场倦怠,瓶颈期,等等,但是我分析了自己的状态之后,发现这些并不是根本的原因。
我是一个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的人,但我也是一个非常需要正反馈的人,而且我需要的正反馈,不是简单的升职加薪,而是一种成就感和价值感。
在 Canva,我是一个高绩效的 Engineering Manager,我把每个团队成员作为独特的个体来对待,真心希望他们在团队中工作的开心愉悦,工作内容能匹配他们的职业规划,我为我的团队制定下一步的产品愿景和三年规划……
但这所有的成就并不能让我感到满足和快乐,因为我意识到,在 Canva 这个五千人的公司里面,我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加班,再怎么高绩效,距离核心的决策圈子,还是太远了。
我上面有 Senior EM,Director,Senior Director,核心的决策需要层层上报,层层对齐,而一切对齐结束之后,老板假如不满意,我们又要推倒重来。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的解释是:老板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没有放权给下属。
而我的理解是:既然下面对齐来对齐去,到最后还是要听老板的,为啥我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去对齐?
假如我能直接跟老板干活,跳过这些现代公司组织架构所设置的屏障,那我的时间不就能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了吗?
显然,我这种想法也只是想想而已,毕竟我只是个 EM,属于 Manager 里面的底层,离 Founder 远得很。
而且,Founder 身边的核心人员肯定是陪着 TA 打江山的老将,我又凭什么能跟那些人平起平坐呢?
虽然这个想法非常的不切实际,但是我意识到了很重要的几个点:
综上所述,我不适合大厂。
接着,我回忆起了自己之前的几份工作经历:
而且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在游戏公司做项目管理的时候,CEO 曾经给我安排了一个新的 manager,但是干了两天我就跑去找 CEO,说我不开心。
当时我说不清楚自己为啥不开心,我只记得那个 manager 经常让我做一些事情,但是过一会儿又说这个不用做了,我就觉得好烦躁,为啥老变来变去,而且还搞不明白为啥变。
CEO 做了个决定,我直接 report 给他,我又很开心地开始干活了。
这些过往的经历,我以前从来没有以「我的直属上级到底有没有核心决策权直接影响了我的工作幸福感」这个角度来思考过。
直到我经历了长达一年的低谷期,以及心中有无数的困惑反复在脑海中翻腾之后,我突然悟了:我是一个只喜欢跟 C Level 的人干活的人。
也就是说,我不满足于只做 manager,我需要的是在 leadership team 里面,坐在驾驶室里,参与所有重大的决策。
这个发现让我有点惊喜,也有点害怕。
我居然有这等野心吗?
但是仔细一想,这其实不是野心,而是我对「第一性原理」的内化。
我就是不喜欢那么多 layer,我就是不喜欢跟其他的 manager 讨论来讨论去之后还是得听老板的,我就是烦这些无聊的管理游戏,我就是希望能直达核心决策层,这样才能最高效地利用我的时间。
我就是个简单直接的人,我要一口气把所有虚头巴脑的迷雾吹散,走到桥头跟老板一起举杯畅饮。
第一性原理指的是,回归事物最基本的条件,把其解构成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实现目标最优路径的方法。
当我搞明白了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之后,一切的纠结和困惑都迎刃而解了。
当我面对 Canva CTO,说出那句「我觉得我不会成为 CTO,我更适合做 CEO」的时候,我已经把自己放在 C level 了。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内心很笃定,也很平静。
我发现,越是跟 senior 的人聊天,我越是聊得酣畅淋漓,他们的眼界和见识能给我大脑更多的有效刺激,让我迸发出许多灵感和想法。
比如我聊到很多人会为了在绩效评估的时候有话可说,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搞个 design doc 来证明自己是有用的。
一个 Senior Leader 对我说,design doc 存在的意义是当问题太复杂,无法直接解决的时候必须要先做规划,才能执行,人们把这件事本末倒置了。
这一句话,就让我醍醐灌顶。
当我们追着 Senior Leadership 去 review 一个 50 页的 ppt,需要发五六次 reminder 才能得到回复时,我们原以为这些 leader 太忙或者我们的项目不够重要。
但事实上,这些 leader 的想法是,为啥简单的事情要搞 50 页 ppt?我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根本看不完。
你看,不跟这些人聊,你就永远不知道他们的视角。
而我是那个希望能跟这些人对话,交换想法,畅想未来的人。
既然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放进合适的环境里面。
钱不重要,title 不重要,「我跟谁一起干活」,「这人是不是核心领导层」才重要。
巧的是,当我发出那篇「再见,Canva」的文章之后,一位朋友找到我,问我,你接下来准备干嘛?
我说:不知道。
他说,来吧,一起创业,你很 E,我很 I,咱俩正好互补。
他是匠人学院英文版的创始人之一,江湖人称「韭神」。
PS:匠人学院是澳洲的 IT 培训机构~ https://jiangren.com.au/
我跟他的相识很有趣,在我跳槽 Canva 之前,我听了他的「如何突破年薪 20 w」公开课,大受震撼,马上就在匠人学院下单了他的另一套付费课程,连夜听完。
我跟书友会的朋友们分享这个宝藏老师,正巧有位朋友有他的微信,就推给了我。
我那天晚上加到了他的微信,说我买了他的课程,想跟他聊聊,并且给他发了我对自己现阶段职业方向的分析和一些问题。
他给我的建议是,我不需要从大厂的 mid-level dev 做起,我的能力可以直接做 EM。
有了他以及其他很多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我顺利地拿到了 Canva 的 offer。
他算是我职业生涯中的贵人,一年半之前是,现在也是。
他之前就说过,他有过几次创业经验,最大的体会是一定要找靠谱的人做事。
能被他归为「靠谱的人」,还在这个节骨眼上邀请我做合伙人,我又对自己多了不少信心。
既然迟早是要创业的,现在又有这个机会,还是我本来就非常感兴趣的教育行业,何乐而不为?
于是,我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匠人合伙人。
这人生的剧本,还真是处处有惊喜,而且真的是想什么来什么。
高中的时候,闺蜜送了我一本《秘密》,里面的核心信息是:只要你大声告诉这个世界你想要什么,这世界上所有的力量都会来帮助你。
这本书完全可以被归纳成「心灵鸡汤」,但是我真的很相信这个理念。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我们有无数个理由说:我已经太累了,我已经没有心力去想象自己的未来了,我只想维持现状。
但是没有心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愿力」。
当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纠结,我们就会难以取舍,我们就会既要又要,我们就会迷茫。
这世界即便想帮我们,也不知道力气往哪里使。
是给你下个绩效评估搞个高绩效呢?还是让你家孩子拿全奖上私校呢?亦或是赠你青春不老的容颜和刷不爆的信用卡。
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如果不行使自己的「愿力」,不管你得到了什么,都不会满足。
当你有了目标,有了愿力之后,心力自然而然就有了。
所以哪来的什么拖延症,不过是没有真心想要得到那个结果罢了。
有些人会问我,离开 Canva,会不会觉得有点可惜?
我说,不可惜啊,该做的都做了,我完全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我作为一个情感大于理智的 ENFJ-A,当我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之后,就无法坐视不理。
好在,现在愿力有了,心力也有了。
新篇章,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