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聊过精神自由这个话题,今天想聊聊「独立」。
除了人们常挂在嘴边的「经济独立」之外,我们还经常听到「精神独立」这个点,如果拆分的细一些,我觉得「独立思考」+ 「知行合一」是我心目中「精神独立」的基本定义。
前几天一个朋友推荐了我一期小宇宙播客,讲的是塔勒布这个人以及他的核心思想,用他的几本书串起来。
长达 180+分钟的播客,听得我欲罢不能。
因为里面的思想和观点实在太有趣了!!
比如:
我其实从小就是一个想法特别多的女生,好像从初中开始就有白头发了。
前几天去看医生,说我这人想太多了所以费脑子。
我说:好吧,那我宁愿多两根白头发也不能停止思考。
我觉得我的思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应该是我 10 岁之前,那时候有很多想法,但是没有形成输出文字的习惯。
我 10 岁的时候跟爸妈从山西搬到了绍兴,那时候我是五年级,经常会写点日记,也会买杂志看别人写的文章。
2003 年(12 岁)上初中,班主任说我们每周要写周记,而我是那种很听老师话的孩子,所以就真的一直写,而且写的很认真。
PS:现在的周更公众号,也挺像当初的周记形式。
初中的时候搞过博客自建站,但是好好开始写文字应该是 2006 年开通了 QQ 空间之后。
现在回看当初写的东西,更多的是文艺少女的无病呻吟(哈哈)。
2007 年开始早恋,写的是内心的叛逆 + 对现实(尤其是大人们)的失望。
恋爱脑持续到 2010 年年底,后来有段时间荒废了文字,用的多是微博/朋友圈之类短平快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直到 2018 年 6 月 1 日,在好友的鼓励下,约定一起写公众号,互相评论,我才重新开始与文字建立更深层面的链接。
这一写,就是 7 年。
2018 年的我,儿子快两岁了,人在澳洲,读了一年 IT master,已经过了文艺女青年「秋风悲画扇」的哀愁,也过了「甜甜蜜蜜一辈子」的恋爱脑硬控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更关心自己本身的成长(学业、工作),家庭事务(签证、报税、带娃),以及社会情况(中美、疫情)。
除了写作之外,我还多了「演讲」这个输出渠道。
我不太爱做小视频,但我挺喜欢做公开演讲的,因为可以跟观众互动。
随着自己不断的输出 + 阅读别人的输出,我发现,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其实很容易从 TA 的表达中窥探。
简而言之:观其行,听其言,察其色。
有些人说起来都是大道理,但真的到了做事的时候,往往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也是 PUA 重灾区的人群画像。
因为他们说的话滴水不漏,听起来巨有道理。
就比如让黄圣依开了 7 小时车的杨子,觉得自己是在 push 她,她能做到,是她能力的体现。
但是她根本不想证明这个能力啊!!
而且,杨子 push 她的这件事情,估计自己都做不到吧。
凡是说话头头是道但是特别喜欢强迫你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事,只要有忤逆就觉得你「不上进」、「白对你好了」的人,不算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因为他们缺了最重要的「自察」和「谦逊」。
还有些人是达到了言行一致,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他们说自己躺平,就真的躺平了;他们说自己要努力,就真的在努力。
换言之,他们对自己目前的行为是有一套合理且自洽的解释的,而且他们也不会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不会巧言令色,光说不干。
假如他们做的事情跟说的话不一致呢?
可能是自我保护机制 +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只是没进入他们的核心朋友圈而已。
这些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吗?也未必。
为什么呢?
因为我认为独立思考是需要能跳出很多社会固化的观念和看似正常合理的路径的。
比如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可能觉得裸辞是特别不可取的一件事,因为在 TA 看来,这个事情风险太大了,所以 TA 会劝自己以及身边的朋友,千万要骑驴找马,不要干傻事。
PS:裸辞只是个例子,可以替换为「丁克」、「不婚不育保平安」、「创业」等等少数人选择的路径。
TA 之所以会这么说,是真心想为了对方好,因为 TA 的思维只能达到这个层级(非贬义),这种自洽可能只是顺应了社会,找到了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待的位置。
但想要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必须要有「别人说啥,我尊重但不 Care」的人格独立和敢为人先的魄力。
我认为: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够保持开放的头脑 + 在杂乱的信息中找到重点且不会让自己行为瘫痪的能力。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首先,独立思考不等同于「我觉得我啥都知道了,不需要再去听别人的想法和观点了」。
独立思考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自我进化自我迭代的系统。
这个系统需要大量的有效输入来激活脑细胞,去考虑一件事情的不同视角。
但很多人只停留在收集信息这一步,人云亦云。
还有些人,选择性的听取跟自己意见一致的,再次加强自己原本的脑回路,但没有任何新的突破。
能够让自己的思想新陈代谢,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系统。
其次,很多人说,道理都懂,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可能因为他们缺乏言行合一,从内到外的一致性。
或者,干脆行为瘫痪了。
他们觉得这么多信息源太复杂太混乱,自己完全丧失了决策能力,继续被社会裹挟着,随波逐流。
所以,这个系统必须拥有「输出」能力。
输出想法,观点,结论,决策。
否则,也不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牛人会写书(但能写书不代表是牛人哈),因为他们需要输出自己的思考,整理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理论。
跟不少朋友提了我要写自传的事情。
有人问:是你自己写吗?
我:????不然呢?
有人建议:可以用 AI 写啊!
我:不会用 AI 写,因为那不是我的文字。
我觉得写自传这件事不是一个赚钱为目的的「项目」,而是自己这 33 年以来生活阅历和内心成长的深度记录+回忆+复盘+对未来的展望。
说到底,这是一个练脑子的事情。
假如用 AI 写,那我岂不是亏了~
PS:可能会用 AI 帮忙整理一下过去的文档图片资料啥的,加点索引,仅用于提效。
我对于沟通的媒介没有太大的偏好,比如我喜欢看有深度的文字、听有趣的播客、看各种视频。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发出来的东西,就是 TA 的一张名片。
文字效率高,播客适合开车路上听,视频则多了画面感。
但核心是这个东西到底在讲什么,输出了什么观点。
形式只是形式,核心还是内容。
有些人的表达方式是艺术型的,比如音乐家,所有的情绪都在乐曲中,还有不少搞 IT 的,会倾注自己的心血在某个软件或者产品中。
不论是何种表达形式,目标都是被看见。
想要被看见的原因不一定是「寻求认可」,更多的是「寻求共鸣」。
我一直说自己在「以文会友」,文字是我思考的外显,我希望我的文字被看见,假如读者有共鸣或者不同的想法,至少激活了对方的脑细胞~
包括我以前一直很低调的在经营自己的公众号,都懒得发朋友圈和社群,觉得有人能看见就是缘分。
但是我今年突然意识到,我更希望被看见被听见了,因为我更加需要认识和接触到优质的且能在思想上能同频共振的人群。
只有把自己的 IP 做出来,才能被更多人看见。
这么一想,我突然不那么排斥给自己站台这件事了。
这世上的人,被动的还真不少,被动的大佬也挺多,所以……还是我主动吧,反正结识大佬们是我的需求嘛——谁痛苦,谁改变。
来总结一下本文主旨吧!
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够保持开放的头脑 + 在杂乱的信息中找到重点且不会让自己行为瘫痪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能新陈代谢的系统,既有大量的有效输入,也有不少的有效输出。
首先,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不断在演化的(前提是这个人有自我觉察),而判断一个人所处阶层的最好方式就是看 TA 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向外求 or 向内求)。
其次,不论何种媒介传播形式,不论是音乐还是文字还是产品,都能体现作者的心境,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外显的形式去理解这个人,同时也要结合其他维度综合考虑。
因为一个人传播出去的东西,不能完全体现 TA 平时到底是怎么做事的,比如有很多很会写作的人,你很爱看他们的作品,但不一定想跟他们做朋友。
我的目标是找到能和我同频共振一起深度讨论各方面话题且共同成长进步的伙伴,想要让自己能够不断接触到这样的人群,我就必须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做个人 IP,让自己被看见。
但做个人 IP 并不意味着我要全方面改变自己,去营销人设之类的,我觉得那样的改变会让我不再自洽,不再言行一致,所以我对 IP 这件事也没执念,如果做成了最好,做不成也没啥损失,毕竟我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多树洞朋友在陪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