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 | 国内求职记

August 5, 2019 字数 6963 14 min


0. 前言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在 Monash 的同学 White。

White 是坚定的回国党,在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今年 3 月),他的求职之路走得并不是很顺利;但是考完试之后(今年 6 月),他却在回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火速拿到了两个 offer。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请他以第一人称写下了这篇关于他在国内求职的文章,希望对想要回国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注:下文内容为 White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文:White 编辑:Luna 排版:Luna


1. White

在莫那什的最后一学期,我有幸和 Luna 分到一个组做 IE,一起学习了很多东西。 虽然和她在很多方面意见不合(尤其是回国好还是不回国好),但是大家都是上进的、努力的,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愿意不断奋斗的。

做 IE 的最后阶段,由于我个人想尽快进入工作状态(主要是想避开大规模秋招,提高考试、面试成功率),提前做了一些功课。 考虑到 6 月中旬,很多即将毕业的本、硕还没有迅速找工作的想法(大多数都准备玩一段时间),也受到 Luna 一直在找工作的影响,我决定“捡漏”处于春招末期的公司。

我在还没回国的时候就开始投简历了。简历通过筛选的企业之后,提前和公司约考试、面试的时间。

总的来说,还算顺利。

以前我很多想法都是“闭源”的,但是经过和 Luna 的相处,让我觉得“开源”的分享不但可能帮助到别人,也可以更好的总结自己,温故知新。 故拟此文。

人物介绍

  • 昵称:White
  • 性别:男
  • 本科:金融学
  • 硕士:Monash 大学 Master of Business Information Systems (简称 BIS)
  • 工作经验:无工作经验应届生

为什么从金融学转到 BIS 专业?

本科毕业后,我关于转专业的思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本来打算出国学哲学(以前对哲学、道学感兴趣),后来否了。

原因:觉得太形而上,不接地气,对找工作没什么好处。总之,就是没用。

所以决定相信马克思理论 =>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 选择应用性强的学科。

【第二阶段】

后来我又考虑过学导演、音乐类(因为喜欢),但是也否了。

因为基础不够好,演艺道路上没有支持者,没有后台。

所以决定选一门有点基础,上手不过于吃力,能走的远的学科。

【第三阶段】

经过筛选,专业定格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商科

继续筛选,最后决定选择 BIS,原因如下:

  1. 不想再学一遍学过的东西,而且看了一下莫纳什商科的课,感觉有点浪费银子(直接排除商科);
  2. 纯 IT 跨度太大,而且我认为没有较强的 computer science、数学、物理的基础,去学 IT 会导致根基不够牢固,深度的算法难以驾驭; 金融和 IT 同是高薪行业,所以金融+IT 比较有竞争力,在各种行业、业务领域可以通吃,毕竟技术是服务于业务的; 然后,我没有移民意愿(放弃信息技术);
  3. 总的来说,我希望在技术与金融之间创造一个接口。所以认为商业信息系统(BIS)比较合适我的情况。

完成两年的学业结束后,我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并没有后悔。


2. White 的求职时间线

【2018 年 - 2 次均失败】

  • 2018 年 11 月考一家公司,笔试,一面,均通过,二面挂。
  • 2018 年 12 月考一家公司笔试直接挂。

【2019 年 - 在一周内面了 3 家拿了 2 家 offer】

  • 2019 年 6 月 17 日着陆北京(空气和墨尔本没什么差别);
  • 20 号第一个面试,国企上市公司,软件行业。25 号给 offer。
  • 21 号第二个面试,中关村一家比较大的硬软件全栈开发上市公司。
  • 25 号第三家面试,中关村中型公司 26 号给 offer。

3. White 认为需要考虑的 7 个重点问题

第一,最重要的,你何去何从。

对于海外留学生来讲,你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留国内还是待在国外。这个问题很关键。

坦白来说,我们都是奔三的年纪了,而留给你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时间也就 20 年左右。所以准确把握时机变得很重要。

个人需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困惑很正常,但是至少在 9 月份之前要考虑清楚(9 月份以后秋招开始)。

留澳的我就不做赘述,可以问 Luna;决定回国的话,你还要考虑想去的城市。

关于【回国与留澳】这个问题想了一年之后,我最后决定回国(先挖个坑,以后有机会写)。

关于城市的选择问题,我是这么看的:

  1. 一线城市:北上深,满足你所有生活需求以及奋斗的欲望,落户难,房价贵,只有深圳有补贴,一线城市留学硕士没有什么优势。
  2. 一点五线城市:广州,杭州,人才引进落户,少量补贴。
  3. 二线城市(优秀的省会):各大省会都在抢人,提供落户,住房补贴,一次性津贴等。具体可以查各大城市人才引进政策。

大城市的的确优秀的人很多,但也不要迷信的觉得大城市的人都光鲜亮丽(很多都是驴粪球 — 外面儿光); 举例来说:你经常看到的那种穿的花枝招展的三里屯妹子,每天乘坐豪车去豪华餐厅、街拍,其实好多过的并不怎么样,很多只是死撑。

我为什么选择北京

北京是超一线城市。

无论任何行业,北京永远是第一选择。原因:工作机会多,工作机会好。

投简历的时候我就发现,北京各大行业的工作招聘数量,公司质量是别的城市望尘莫及的。

在规划人生路线和制定目标时,我认为总要定个看着似乎困难一点但是有可行性的目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Luna:

我觉得 ↑ 这里 White 说的太绝对了,他选择北京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本来就住在北京,哈哈。 如果抛开原本的家乡位置,北上广深杭的任何一个都是不错的选择。

考虑自己的竞争定位

  1. 首先,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 TMD(头条,美团,滴滴)不是我的赛道;
  2. 初创公司亦不是我的目标起点(不能保证以后不去)。

【逻辑】:

我个人的技术水平有限,大公司可能不要我;而且校招流程慢。

结合我着急想要进入工作状态的实际情况,大公司不一定最适合我。

而且,就算侥幸进入一家千亿级别的公司,我可能也过的生不如死。

在我看来,做研发的天花板就是架构师,一个程序员如果做到 35 岁还在一线写代码,就很危险了。

这里指的危险就是你的职业生涯可能很难有起色了,如果你开发出了天才般的产品另说。

所以技术岗是有寿命的,能不能到 CTO&CIO 就看天命了。

大公司的优点就是接触的人都比较优秀,但是一旦你跟不上科技前沿了,掉队了,被裁员的就是你。 虽然你进了千亿公司,但是最终被裁或者跟不上节奏不如去一家中型公司,凭借你的能力,为公司创造价值,公司不会亏待你的。

初创公司是很吸引人的,开的工资都很高年薪 20-40 万的都有,但是初创公司说倒就倒,说跑就跑,发不出工资很正常,而且男的当驴使,女的当男的使。

所以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中型公司,有一定市场规模、不局限技术和业务、公司背景好,层级少,能接触到的知识相对全面,有上升空间。

大公司的技术岗要好好准备技术考试,好好背基础知识,多看 documentation; 大企业的非技术岗工资比技术岗低,目前不是很清楚非技术岗的待遇和前景。

第二,从事什么行业。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对于行业选择的看法:

公务员,事业单位

对公共事业和政治有抱负的人可以报考;女生推荐报考(特别是教师)。

不要对公务员事业有什么偏见,觉得氛围不好,不够自由,不够放松,人际关系复杂,体制僵化等。

首先,公务员是非常难考的,国考的难度很大,省考比国考难度低一点,说看不上公务员系统和事业单位的,很多都考不上。

另外,处理与人相处的方式是学问,逃避没什么用,在人的社会里,只有不断的增强自己对人、对环境的把握,你才能算得上进步,如果你不是天才,你需要学会这点。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逃避。

但是自然法则告诉我们,家狗永远干不过野狗。你需要不断在残酷的市场上锻炼,你才能变得强大。

央企,国企

央企是太子,国企是亲王。

不要对央企和国企有什么偏见,因为水平一般的人进不去。

私企

对于学 IT 的朋友来说,任何行业都有 IT 或者信息化部门。

很多人以为就那么几家互联网公司给你选择,大错特错。

就像财务一样,IT 信息化部门很多公司都有,比如:医疗,房地产,金融,教育类。

第三,了解应聘的大体流程。

  1. 简历筛选
  2. 笔试
  3. 面试,可能有二面和三面
  4. 体检
  5. 资格审查(适用于公务员,事业单位)
  6. 公示(适用于公务员,事业单位)
  7. 录用入职

具体公司的流程可能有所不同。

第四,准备应聘。

  • **心态:**认清现实——留学生在一线城市没有任何优势,很多简历关都过不了。
  • **招聘软件/App:**应届生求职, Boss 直聘,前程无忧,智联招聘。
  • **了解公司情况-APP:**天眼查,企查查。
  • **简历:**中英文最好都要写,面试前一般自行打印简历两份。几乎所有公司都需要自行携带一份。
  • **中英****文自我介绍:**必须准备,不要死记硬背,要真正的了解自己,最好每一次说都像聊天一样自然。

第五,考试。

【基础笔试】:

国内的大中公司,国企,事业单位,基本都是要考笔试的,初试主要是公务员行测的内容。

  • 国考是最难的,可以拿国考练手。

有些央企国企考申论(写作),某宝可以找一些课听听。

还有个别公司会考数学和英语。

  • 数学主要是小学初中奥数;
  • 英语主要是阅读理解,完形填空。

【技术笔试】:

对于应届生来说,基础知识考察较多,比如数据结构,算法,内存分布

第六,面试。

  1. 礼貌很重要:注意所有细节,客气,礼让,但要有风度(客气、礼数不宜过度)。
  2. 外表整洁是对他人基本的尊重:干净,大方,得体,不要奇装异服,不要太张扬的发型,不要露出纹身,首饰不要太多但可以有。
  3. 诚实是必须:因为要记录档案,而且要审核,事业单位还要公示和审查。要实事求是,别自欺欺人,否则后果严重。
  4. 不要自卑,要自信地谈笑风生:面试其实是你和公司的双向选择,不要觉得用人单位高人一等;面试就是相亲,要门当户对。

第七,选择一个 offer。

选择 offer 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和选择配偶一样,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再挖个坑,有机会聊)。

关于公司的选择等一些问题,推荐一篇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GRNNbRVFFKJGSubPZgUyQ


3. 笔试经历

普通笔试基本是行测的题型,可以下载粉笔 App练练手,这个 App 做的还是不错,随时可以练题,还有错题分析。

总体来说,普通笔试题量很大,基本上一个半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做 100 道题,基本写不完。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做题的节奏,也要平常熟悉熟悉题型。

有些公司数学考的难一点,比如国家烟草局,大型央企等部级单位,京东、头条等大企业和国家公务员考试,这个难不是说你做 10 分钟做不出来,而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正确的选项,通常一道题不超过 50 秒就要有所抉择。

大多数我考的公司都是线下笔试,就算是线上的也要去考点,专门有为考生开发的考试系统,考试氛围往往还是比较有压力,高手众多。

不过有些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是采取线上考试的,点开链接就能答题。

笔试要放平心态,everyone is in the same boat。不要有太大压力,尽力去准备,最终你能不能进入下一轮是多因素决定的,不单单是你的笔试成绩,比如你的简历与岗位的匹配度、颜值、本科学校好不好等。

对于技术岗来说,可能涉及到技术笔试(不过很多都是面试技术),技术笔试可能是在线的 coding 或者是手写 code。

  • 国内一般的Java 笔试比较多,不过多数偏向基础,比如面向对象(封装,多态,继承)。
  • 涉及到大数据的会考算法。
  • 前端的听 Luna 说国内比较流行Vue.js,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 最近北京Golang 工程师的岗位不少,开价挺高的。Golang 是唯一一门 2000 年以后开发的语言,天然支持大并发,很多大数据公司都开始重视 Golang 了,是个不错的机会。

4. 面试经历

【2018 年 - 第一次面试】

第一家公司是军工行业的央企,世界 500 强,我应聘的是这家公司的信息管理岗位

一面是小组讨论的形式,为了面试,还定做了一套西装,人模狗样的去了。 当时我被分到了一个 8 个人的组。四个博士,四个硕士;会议室可以说非常高大上,在 63 层,可以俯瞰半个京城。 进入会议室抽签选坐,我抽到了第一号,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发言,出师不利。

  • 第一轮自我介绍,要求不要超过 1 分钟。我没有好好准备,临场发挥,显得比较紧张,最后发现大家都背的很顺,但是感觉虽然说的不好,但是比别人自然一点,也没超时。

  • 第二轮话题讨论,大家一起阅读材料,选择三个你认为这家饭店最后走向衰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并分析,最后由一个人汇报给面试官。

    这一轮我渐入佳境,讨论有来有往,并不输那些博士,绞尽脑汁自己学的认为深刻的词汇都用上了。

    最后汇报的人是一个博士大哥,汇报的很棒,逻辑很清晰,而且很淡定。

    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就感觉他不一般,国家某某计划人才,某 985 博士,论文上过什么 journal,党员 etc…反正当时是觉得我的表现算是倒数。以为凉了。

过了一个月,我竟然收到了二面的邮件。那时候正在学校做 IE(开学第二周),不过我还是定了机票回北京面试。

这次面试前我做了做功课,把可能问到的问题都过了一下,感觉问题不大,但是还是有点紧张,因为看往年的论坛是 12 个领导面试一个竞聘者,一个一个进去,像是审犯人。

即便是该看的都看了,还是一宿没睡好(可能和昨晚吃了火锅喝了酒有关)。

第二天九点,国贸,又是 63 层。

和前面的人探了一下情况,果然是十多个领导面一个。

当时我脑子里就一直想象自己能像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一样那么睿智,然后下一秒就变成了被群殴。可能我真的没睡好。

轮到我了,紧张。进去以后看到了十多个大佬,然后坐下。

直到他们要问我了,我不紧张了,问了几个算是个人的问题,按原计划答。

又问了几个专业的问题,现在就记得一个,说你怎么选择编程语言。我记得我当时说的是,这要看具体的项目业务,团队的技能分布和需要的库,然后我举了个例子。

后来又问了几个技术的问题,我有两三个没有回答上来,听都没听过,我就说不太了解。

二面下来感觉基本是凉了。最后过了一周左右收到了公司发来的**“谢谢惠顾”。**

虽然这次面试没过,但是算是走了一次非常复杂的考试面试流程,自己做了很多功课,也总结了经验教训。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心态,职业定位以及人生规划。 后来做完 IE,我又有了新的认识,总之,一次失败是很值得的。

【2019 年】

【第二次面试】

这回我变的比较淡定,也不紧张了. 公司在雍和宫,国企上市公司,我面试的是研发助理

去公司,填表,然后在办公室等面试官,只来了一个人,打招呼直接用英文,我懂了,看来要全英文面了。果然,全程下来一句中文没有。

技术方面没有问什么很难的知识。主要是是让我描述我做过什么,用什么做的,怎么做,有什么结果,其他有几个关于面向对象的知识点。我就把 IE 那一套搬上来了。感觉很顺利,所有问题对答如流,说下周二面。

对方的英文水平一般,一听就是没出过国的,但是勉强能流利全英文对话。

静待通知。

一周后,我刚到另一家公司面试,接到了他们的电话,说我不用二面了,下午给我发 offer。

【第三次面试】

这家公司是软硬件都做,不过感觉主要是 network security 方向的,公司规模不小,自己有写字楼,在中关村。

我抱着试试的心态投了简历,提前没有做功课。

天气热,我到早了,想去个厕所,保安不让我上去。站了一个小时,到点上去以后填表,需要填写的内容不少,相当于再写一遍简历。

写完,我以为可以面试了,然后直接给了我套卷子,让我一个小时做完,一脸懵逼。

题目有英文翻译,有点代码基础知识,两个算法。

公司在装修,目前是集体办公,环境有点乱。我卷子答的马马虎虎,但是自己觉得问题不大。

然后直接就是面试

先是部门经理,一看就是人到三十五六的技术出身的,发量不多,姿态傲慢,我便放低姿态,装作 IT 界的小学生。

接着就是给我一顿怼,我说什么都否定我,然后跟我讲什么是正确的,他讲的过程中有时候还自相矛盾。最后大概意思就是,你什么都不是,你要来了就要听我话,然后要接受我的批评,然后兢兢业业的加班,如果后期你跟不上了,我就会辞退你。

面试体验很差。大概说了一个多小时,身心俱疲,到此来这家公司两个半小时过去了一口水没给我喝,我自己也没带,也不好意思要。

他走了,说一会和另一个部门经理聊聊,此时我已经非常不爽了,姿态也没那么低了。来了个女同志,身上有两件轻奢,一副小资的神态。接下来聊的啥我也忘了,无非就是岗位匹配度,个人经历,就是问啥说啥,半个多小时后,聊毕,让我等人力面试。

三个多小时,连续笔试面试,口干舌燥,接近崩溃,最后和人力就是扯淡的状态。从下午一点到五点,还剩回家的力气。

我没对这家公司报希望,也不喜欢,毕竟求职是双向选择。 但是最后还是总结了一下话该怎么说,题该怎么答,需要注意什么,以后该如何处理被怼这种情况。

【第四次面试】

这家公司是中型公司,有大学学术背景,做 to B 业务,主要开发系统云平台,我面的岗位是数据分析

这次面试我就非常淡定了,在面试前正好接到了第二次面试的 offer,所以心态好很多,无欲则刚。

先是人力聊,人力是美国的海归,和我有很多共识,聊的比较投机;

然后是部门二把手聊技术和业务,基本都在掌握之中,没有说错什么话,没有答不出来,没有磕磕巴巴,一切都变得信手拈来。

我对公司所做的事情感兴趣,他们也觉得我合适,还没离开就告诉我 offer 一天后发到我邮箱。 第二天,收到了 offer。最终我选择了这家。


5. 结语

从最初回国还是留澳的选择,到最终入职北京的中型公司,我有了一点求职经历,也想了很多,不断的在总结经验,也做出了取舍与权衡。 进入一家满意的公司不是人生的终点,后面还有很多考验。反之亦然。

总之,关于求职,我认为就是要多考多面,经历了两三家就能明确套路和应对方法。

实际上,最难的是做出选择,这也是最重要的。

人生试错的成本太高,要有充足的抉择准备和计划,避免战略性的错误。

选择在哪奋斗,和谁共度未来以及事业发展方向都对个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经验要迅速积累并及时总结反思,否则悔棋的机会都没有了。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Talk to Luna


Support 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