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我发布了一篇公众号文章,令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整整一天,文章的阅读量大约是几十,并且没有收到任何的后台留言。
最蹊跷的是,每周为我捧场的爸爸,也没有任何的互动。
我想,大概是文章不合读者口味吧,大概是爸爸还没来得及去看这篇文章吧。
上周日晚上,大约10点,我收到了公众号文章因为违规被删除的信息。
至此,我才明白,不是文章没人看,而是这篇文章,不被允许阅读。
爸爸问我,你写了什么?
我说,我并没有写任何不妥的内容。
事实上,因为考虑到国内的言论管制,我在措词方面已经慎之又慎。
然而,作为一个关注量不足1000人的个人公众号,我的文章还是被违规处理了。
这篇文章,不准备在公众号发布。因为通过上周的教训,我已经明白,就算是文字克制的我,也无法穿透言论管制的这道墙,来表达我真实的想法。
我甚至不敢在微信上跟任何人去讨论这件事,因为不论我说什么,总是有人在监视着的,对我而言,这不安全。
我近几个月一直有种被撕裂的感觉。因为我开始发现,自己曾经坚信的一些事情,或者说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只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经不起推敲的。
回顾我所收到的教育,我能看到的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没有任何的思辨教育。
作为一个【好学生】,我似乎从小就深谙一个道理——老师说的,记住就可以了。
我不需要去跟老师争论、也不需要去思考太多,只需要记住老师说的知识点,加以充分的训练,我就可以拿到高分。
我逐渐明白:我仅仅是学业上、那张成绩单上的成功者,但我确确实实的,是一位思想上的失败者。
这样的撕裂感,在多元文化的外企,尤为明显;而我思维的短处,也在和同事的交流中,尤为醒目。
提问是我最不擅长的一件事,因为我从小到大,擅长的是【听话】。
听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别人说什么,我就默认【TA说的是对的】,我需要按照TA说的去做。
即便内心不认同别人所说的东西,我也从不表达出我的【反对意见】。
因为我讨厌【争论】,我不知道如何去论证自己的观点,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反驳别人的逻辑错误,更重要的是,我认为,争论只会损害争论双方的关系。争论只会【惹事】,【听别人的话或者假装认同】可以给我免去不必要的麻烦。
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我在遇到有争议的话题时,选择的永远是【闭口不谈】。
我想要以【隐藏自己实际想法】的方式,来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么做的最大坏处在于,我从根本上掐灭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有效沟通能力。
既然不想陷入争论,那么就没有必要表述自己的想法;既然没有必要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连思考都可以省略了。
在国内上学的时候,我最无法理解的一个社团就是【辩论社】,因为我厌恶【争论】,我觉得从正反两面去说一个事情是【没有意义的】,直接跳到结论,然后记住这个结论,不就行了吗?多节约时间,多有效率。
现在我才意识到:【辩论社】的意义极其重大。在辩论的过程中,辩手们必须独立思考、提炼论点、有效表述、甚至能和别人针锋相对、捍卫自己的观点。
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却尽量在回避这个话题,因为我不希望我的父母认为他们做错了什么。
抛开对错,抛开私人感情,只是讨论、只是各抒己见,在对话的过程中不夹杂人身攻击或情感要挟,讨论结束后,两个人的关系恢复正常。
这样的自由讨论、思维的碰撞,这对我来说是很陌生、也很困难的。因为我从来没有练习过这项技能。
我爱我的家庭和我的父母,我能看到我的原生家庭对我的正面影响,譬如我是一个很有耐心、爱心的善良的人,我目前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跟我父母为我营造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以及他们日复一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
但是我也能看到我的原生家庭、甚至很多国人的原生家庭的一个巨大缺陷:忽视了对孩子思辨能力的培养。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如果家长本身是【厌恶争论】的类型,在家里就完全不会有【自由讨论】的氛围。
如果我至今没有意识到思辨能力的重要之处,我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也会朝着【一言堂】的方向走。
我在外企最不习惯的一点在于,同事们总是会就一点点的小事和细节展开辩论;同时,让我无法理解的是,他们争论的时候非常严肃,观点也非常不同,作为旁观者的我,有时候看着都有点怕怕的……但是争论结束后,又可以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双方的关系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后来我发现,他们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非常注重用词和逻辑,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开【私人感情】,而是把焦点聚集在问题上,并且当双方意见不同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先说【I agree with you】,接着抛出问题和自己的观点。
每个人都会去捍卫自己的观点,但是也可以接受别人的建议,而不是在别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直接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样会显得很没有自信,很软弱)。
即使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他们也会非常自信的说【I don’t remember everything, if you want more detail, I can look it up, or you can ask xxx, he’s the best person to talk to regarding this.】
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完了,这件事我不知道,先说个【Sorry I don’t know】。其实,频繁的道歉,反而会给别人留下【能力不足】的印象。
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真的是需要练习和学习的,对我来说,最幸运的是,我现在每天都可以看到别的同事是如何去处理各种各样的情况的。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思维定势和处事习惯,想要尽快提高自己在思辨方面的能力,因为这个能力在国外的职场上,是至关重要的。
对我来说,改变思维定势,最难的地方在于,除了每周职场的8*5=40小时之外,我生活的其他时间,都是在我过去所习惯的那种【不鼓励争论】的家庭环境中,而我又自认没有能力把【自由讨论】的氛围引入传统式的中国家庭。
更难的地方在于,这个家庭,不单单是三口之家的小家,更是包括我和老公双方家长在内的【大家】。在这样的大家庭中,每次的争论都夹杂着长幼尊卑的预设期待,最终成为双方的情感创伤,每次争论的结果都是【伤及家庭和气】。
这对我来说,是另一种巨大的撕裂。
我究竟是谁?
我是那个在中国出生、受教育、成长、工作过的人。
我是那个在中国家庭中成长的孩子。
我是那个拿到了澳洲大学研究生学位的人。
我是那个在外企工作的人。
我是那个不习惯拥有自己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人。
我是那个三观撕裂的人。
也许这是出国之后必须经受的撕裂,但我仍旧不想跟过去的自己、过去的生活划清界限。
我知道我做不到。
我没法在微信公众号里面自由的去写我想写的东西。
但我在这里,在这个属于我的空间中,在属于我的文字中,依旧拥有思想的自由。
在不需要被审查、被删除的文章中,我终于可以做到对自己内心最大程度的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