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我读书清单上的第三本书:《乌合之众》,原名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作者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n)。
这本小书读起来很容易,文字并不晦涩,道理也讲得清楚,首版于 1895 年发布,距今已有 100 多年。
我在 2020 年底读完了它,选择阅读这本书的原因很简单,2020 年整个世界政治格局风云诡变,社交网络促进了虚拟社群的形成,读懂这本一百多年前的书,或许能让我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上的各种现象。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不妨看看我们的理解是否有相似之处,有何不同。
如果你没有读过,但是对群体心理和社会变革有所好奇,那么我建议你试着读一遍,也许会对我们身处的世界有另一种解读。
Note: 这篇读书笔记主要阐述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论点。
作者就三个方面分析了群体:
前两部分理解起来都比较简单,作者写的比较顺;
最后一部分涉及到了作者关于陪审团、普选制度、议会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分析的也不是很深入,我觉得相比于前两章而言略为逊色。
群体的智力是否等于个体总和的平均值?
影响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的因素是否相同?
群体有远见吗,群体是否能做出真正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决策?
《乌合之众》论述了群体灵魂的特征,包括冲动性、匿名性、容易被意象所影响、想象力强但推理性差,总是依据情感而非理性行事。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群大学教授组成的群体和一群农民组成的群体,都具有同样的特征。
不论组成群体的成员智力水平如何,群体总是更接近于原始人的形态,被冲动所蒙蔽双眼,这种特征意味着什么呢?
群体所认可的理念和真理相距甚远,群体无法做出高级的逻辑推理,只能接受一个模糊词语所代表的意象;而正因为群体有着超乎个体的想象力,这些意象一旦被群体中的个体解读成为一个传染性极强的理念,这个理念就会迅速地在一个群体中普及。
高级的理念很难被群体接受,被群体所接受的理念往往成为了一种信仰,类似宗教情感的东西,是不可以被质疑和讨论的,因为一旦开始讨论,这些所谓的真理就会丧失其权威性,也就失去了对群体的影响力。
这么一看,群体似乎是很可悲的,他们被虚伪的意象所蒙蔽了头脑,自愿为了一些自相矛盾的「真理」所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放弃个人利益去追随群体决策。
我们会本能地认为,假如告诉群体真相,假如能提高群体的智商和分辨力,假如能让群体更加理性地看待现实而不是被冲动和一些意象所左右,那人类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好。
但是恰恰相反,群体在智力上的缺陷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源泉,为什么呢?
因为理性人是会计较得失的,在精确的计算之下,人的行动力会受到理性的约束,而不是凭着一股冲动就抛头颅洒热血。
理性的群体 = 无法一致行动的群体,因为每个人的利益是不同的,在理性的声音下,为了别人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是愚蠢的。
一个理性的群体,不会因为简单的“爱国主义”而奋起反抗侵略者,不会因为“民族大义”而牺牲小我,不会因为“自由民主”的意象而违法犯罪。
但是我们恰恰看到了所有这些“不理智”行为正在上演,正因为群体是容易被煽动的,也是急于行动的,所以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群体不需要理性,只需要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行动的理由。
此时我们要问,一个非理性的群体为什么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构建?
古往今来,伟大的领袖必定是善于利用群体力量的个体,他们借助断言、重复、传染的手段去给群体构建一个意象,让群体在想象力的驱动下,愿意为了这个意象而行动,达成领袖心中的那个愿景。
假如这个愿景是美好的,那么群体力量的正向性会被激发出来,群体的勇敢、无畏、奉献精神也可以被虚拟的意象所激发出来,去完成伟大的事情,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呢,群体有极强的破坏性,却没有太大的建设性,真正主导建设的还是少数精英。
所以发动群众去打仗是符合群体的冲动特征的,真的要让群体去思考,做一些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就难上加难了。
想要说服群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断言、重复、传染,千万别讲太复杂的道理,群体搞不懂,这种复杂的东西也不易于传播(回想一下,流行广告语都很短,这样才能具有传染性)。
作者认为,领袖不能太聪明,但必须有强大的行动力,领袖需要建立起自身的威望,让群体愿意跟随他的意见和指引去行动。
同时,领袖需要成为自身信念的信徒,这样才能利用威望和意象去传染其他人,让大家共同拥有这个信念并为之行动。
领袖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能感知群体的情绪,并且通过技巧引导这种情绪,而不是用理性去说服群体。
我个人的观点是,领袖可以很聪明,可以有很高的智商和强大的推理能力,但他不一定要表现出这种样子,他可以利用群体心理的无意识性去创造一套话术,借助群体的力量达成自己的目的。
比如:领袖希望达成的目标是 A,但是他不能用推理的方式告诉群体,「要达成 A 你们必须做 B」;他可以考虑曲线救国,用一个意象来激发群体的 B 行为,最终达到 A 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群体被欺骗了吗?
是的。
最终的结果对群体是有益的吗?
不一定。
群体如何得知自己被欺骗?
发现最终的结果不利于自己。
群体要如何反抗?
被另一个虚假的意象和另一个懂得利用群体心理的领袖利用,达成另一个目的,假如最终结果能被群体接受,群体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所以,一个悲伤的事实是:群体永远是会被欺骗的,只是在不同的时间,被不同的领袖和不同的意象所欺骗。
智力高超的个体必须用群体能听懂的方式来影响群体,因为创造历史的是无意识的群体,而不是智慧的个体。
作者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群体是需要信念支撑的,当信念崩塌暗淡的时候,种族就会进入一个衰落期,历史也会进入关键的节点,直到新的信念被群体接受。
民族的灵魂,是在五大要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 —— 种族、传统、时间、制度、教育。
种族的灵魂会对一个民族的摇摆不定产生严格的限定,减少随机性; 民族理想的本质是什么并不重要,拥有理想才是重点; 当支撑着种族灵魂的理想开始减弱就意味着文明开始衰老;
除了这些要素之外,还有另外的四大因素会影响群体意见:
作者认为,种族的特征会成为群体的特殊性,对于同一个意象,不同种族会有不同的想象力和解读,就比如“民主自由”这个意象,拉丁民族和昂撒民族的理解其实是不同的,更有宗教意味的是,这个意象已经成为了一种信念,变得根本无法撼动,也不接受质疑。
宗教情感的两大特征就是不宽容和狂热,群体的信念往往带有宗教色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征,群体的信念难以撼动。
一旦人们开始质疑信念,信念就面临崩塌的命运,因为任何能被群体接受的信念都是经不起辩论的谬误。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经验这个重要的因素,作者认为,经验的不断重复会最终产生影响,撼动一些危险的谬误,让群体的想象力属于可控范围。
我觉得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另一种说法,因为人不能脱离实际活在幻想之中,只有找到平衡点才能让人类社会延续下去。
“经验几乎是唯一可以在群体的灵魂中稳定地建立起一种真理的有效手段,并能摧毁变得过于危险的幻想。但是,它必须是在很大范围上完成的,而且需要经常重复。一代人的经验,往往对下一代来说,并无用处,也正因如此,拿出一些历史事件作为论证的元素,并无太大用处。它们的唯一用处是证明,经验是多么需要一代一代地重复,才能产生一些影响,并成功撼动一个已经固定下来的谬误。”
作者认为,民族特性决定了制度,一个民族不能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民族灵魂,因为只有内在能决定外在,外在无法决定内在,外在是内在的表现,是果而不是因。
比如中国自秦朝以来就采取了中央集权制,这可以理解为民族灵魂的外在体现,也是地缘辽阔人口众多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而昂撒民族则注重个人自由,所以他们选择的制度是民族灵魂的外在表现,由于昂撒民族殖民了很多国家,他们的制度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但是假如简单地认为他们的制度是更高级的,就完全没有考虑到民族性这个重要因素;
不过在作者眼里(1895 年的法国人),中国人已经固化了,无法接受新的观念,也无法进行改变,必然面临民族衰落。
同样的,在作者眼里,即使是那些接受了西方教育的印度精英,也和真正的西方精英有根本性的区别,这是由民族性所决定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似乎再次回到了中国百年屈辱的那个年代,不禁感叹:作者看似对不同民族的特性有深刻的理解,但他也只能从自己所属的民族视角出发来看待其他的民族,真正能理解一个民族的,只有这个民族的人吧。
作者书中是把「民主自由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意象一起拿出来说的,因为作者所处的年代正是工人起义,社会主义思潮高涨的历史时期,作者的观点是,这些意象都是虚假的,用来煽动群众的。
有意思的是,现在「社会主义」因为跟前苏联的解体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西方世界群众所不能接受的理念;而「民主自由」则与西方的强权和双标联系在了一起,也成为了中国群众心目中的一个贬义词。
对于这种「旧理念无法有效传播」的情况,作者在书里也提供了方案——找一个模糊的,新奇的,大家都没听过的词语,用这个新的意象来激发群体的想象力,最终控制群体的力量。
比如「环保」就是个不错的新理念,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能接受这个理念,而不同的国家则可以借助这个已经深入人心的理念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选民是否能做出有利于他们的决策?
选民群体往往是短视的,但是普选已经成为了群众认可的信念,聪明的政治家不应该去反抗群众的信念,而是采取其他的手段去影响选民的决策。
想要保证选民的决策正确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精英去制定政策,选民只要投票是否同意就行了,这样一来实际上的政策还是由精英制定的。
另外,政府还可以利用舆论导向来让一些政策更容易通过。
当舆论的方向失控,种族赖以生存的信念就会崩塌,所有的信念都经不起讨论和推敲,群体会由于失去信念陷入混乱。
当信念崩塌,社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最终会走向另一种稳定,种族根本性的理念不会发生变化。
“这种舆论方向的完全缺失,以及与此同时普遍信仰的消融,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切信念的彻底粉碎,以及群体和个体与日俱增的无动于衷,只要那些事不与他们的利益直接相关。” “如今,面对讨论,面对分析,一切的意见都失去了威望。它的棱角很快就被磨掉,能让我们充满激情的观念很少能够幸存下来。现代人越来越被冷漠麻木所侵蚀。 我们无须过于哀叹舆论的这种整体消融。这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中的衰败迹象,这一点无须去质疑。”
时至今日,相信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舆论的分化以及多样性,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不论看起来多么荒谬,都有其支持者。
假如作者的理论站得住脚,人类文明是靠信念构建的,那么人类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呢?
在这个众说纷纭的年代,有些人失去了信念,有些人改变了信念,有些人坚定了信念,有些人发现自己被骗了之后选择被另一种意象欺骗,有些人发现自己被骗了之后继续选择被骗……
群体的无意识,究竟会带领我们走向何方?
现如今,领袖如何凭借个人权威去影响群体呢?
除了个人权威之外,媒体权威、制度权威也逐渐蒙上了宗教的色彩,每个人都是某种理念的狂热信徒,而假如你什么都不相信,成为了一个「不合群」的人,也终究会被群体的无意识绑架着,走向未知的明天。
也许群体相信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最终达成的结果是可接受的即可。
拥有信念的群体,和失去信念的群体,哪个更有可能延续文明呢?
……
写了这么多,突然思绪万千,不知道要如何结尾。
无意识的群体创造了过去的历史,而无意识的我们又被当今时代的理念所煽动着创造了现在的历史。
周而复始。
思来想去,发现我最庆幸的一点是,人类终将无法逃离现实,经验最终会修正不切实际的幻想,将群体意识的变动约束在一个可控范围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即使永远无法到达真理的彼岸,实践也能让我们接近它更多一些。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jWlIICpWWPcCfhfaEqdNEi1nFl-e1TXw/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