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记 | 和而不同

March 26, 2022 字数 3185 7 min


0. 前言

书友会每个月底的周末都会由群友自发组织一次在线讨论会,主题由组织者确定,自愿报名;参与者轮流发言,先聊聊自己这个月看过的书,再针对讨论主题发表意见。

今天的讨论主题是『战争,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这个话题属于比较敏感的话题,大家的意见也不尽相同,但是我在这一个半小时的讨论中,特别欣慰地看到了『书友会』独特的文化和灵魂,那就是本文的标题——『和而不同』。

本文记录与会者分享的观点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1. 读书

书单

大家读的书:

  • 李光耀回忆录 : 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
  •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The Singapore Story : Memoirs of Lee Kuan Yew
  • Lee Kuan Yew: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
  • The Algorithmic Foundations of Differential Privacy
  • 无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战全史
  • The Internet Is Not The Answer
  • 蛤蟆先生去看医生
  •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 朵拉陈

我读的是两本:

  • Principles
  • Atomic Habits

一些印象深刻的分享

1. 认识世界的方式 - 书籍 vs 舆情

群友们讨论了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是读书,尤其是读一些世界领导人写的书和经典的书籍,另一种则是观察舆情,读新闻、看社交媒体等。

我认为,这两种方式都有优劣,书籍可能有滞后性,我们无法找到一本记录当下发生的事情的好书,而舆情则有很多的既定立场、极端情绪、不符合事实的观点、甚至假新闻和误导性的信息。

我们需要通过书籍来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并且在看舆论和新闻的时候理解舆论的复杂性,不能把舆论等同于事实,丧失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2. Is the silent majority the vocal minority?

群友提到了「沉默的大多数」这个概念,举例是尼克松在越战前意识到虽然很多人抵制战争,但是有很多沉默的人也许是支持越战的,最后他成功地利用这个群体的存在发动了战争。

群友进而提出,那些沉默的人在舆论上是少数群体,但实际上可能是大多数人。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出「silent majority = vocal minority」的判断呢?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发现,观点强烈或极端的人往往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但中间派的声音很少;给杂志写信留言的读者也往往是那些愿意花额外精力时间去表达自己强烈观点的人。

3. 可信度

我分享了《原则》里面读到的一些内容,第一点是每个人的可信度不同,每个意见的分量和价值也因而不同。

人性使然,大多数人都热衷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个领域不熟),所以我们在寻求意见的时候更加要慎重,只问那些有能力给出建议的人,因为问错人=得到错误的答案,而得到错误的答案还不如没有答案。

同时,我们自己也要警惕「好为人师」的倾向,如果有人问了我们不清楚的事情,就老老实实说不知道,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猜测大发厥词,误人子弟。

这一点也适用于我们对书籍的选择、对学习材料的选择等等,一定要选择可信度高的材料,不然就会被带偏。

4. 精英治国

群友们普遍认同政治不是草根能玩儿的,精英治国更加靠谱,并且要掌握决策权。

比如李光耀在做决策的时候不是简单地采取「民主」,而是根据国情和世界局势去设计了新加坡之后的发展方向(包括语言的选择和外交政策的选择)。

我想到自己在读《原则》的时候,不断地需要提醒自己书中的一些方法只适用于某些公司,比如 radical transparency 和 thoughful disagreement 的前提是公司里面都是精英,都有很高的可信度,假如用相同的方法来治理国家,让几千万几亿人一起体验「完全透明」和「自由辩论」,结果可能会和预期不符。

首先,公司是可以开除不符合要求的员工的,用这种方式来保证公司的「精英程度」,但是一个国家是无法开除自己国民的,也就是必须接受国民中那些有极端思想、或者不愿意进步的人的存在,所以治理国家和管理公司这两件事有根本上的区别。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层能做到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已经很不容易了。

5. 一战前的德国

群友提到了一战前的德国,德国有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两个盟友,奥匈帝国把德国拖入了一战泥潭,假如德国当时没有着急结盟,而是争取更多的和平发展时间,那么德国很可能之后会超过英国。

同时,结盟中比较弱的一方往往会仗着自己有「老大哥」撑腰,惹出一些大麻烦,此时「老大哥」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要陷进去,做好明确的切割。这也正是目前美国采取的策略。

6. 维护自身的利益

我还分享了自己在读《原则》时候的一个感受,那就是,即使一个人非常正直可信,管理者也不应该完全去信任这个人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组织的利益之下,也就是说,如果有机会,每个人都会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这就是人性。

而管理者需要意识到这一点,不能完全信任别人,并且要设计一套流程制度,来监督员工,比如找外部的审计员,以及找其他的审计员来审计这些审计员(套娃了)。

这一点代入到大国博弈也是一样的,每个国家都要基于本国的利益行事,不能轻信其他国家给出的「建议」,因为你永远要保持清醒,搞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并且捍卫自身的利益。

7. 政治 vs 生活

有群友提到,有些人会因为政见不同而无法相处,但有些人则把政治讨论看作「娱乐八卦」类型的谈资,不会让这些讨论影响自己的生活。

8. 新冠对世界的影响

新冠会让这个世界的 Global citizen 更多还是更少?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一方面大家可以 remote working,看起来对全球化是有利的,但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的割裂也更加深,每个国家都会更加注重保护本国居民。


2. 主题讨论

战争的形式

提到战争,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热战,就是真的打起来,但战争还有冷战和温战这两种形式。

当前世界上的中美博弈就是「温战」,体现为信息战、贸易战等。

「温战」的持续时间会比较长,可能会有 10 年以上。

战争(热战)的意义

战争对个人的意义和对集体/国家的意义需要分开讨论。

对个人来说,有些人需要为战争付出生命的代价,有些人会因为别的国家发起的战争而丧失生命或者基本的生存条件。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战争对个体都是没好处的。

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现代化的战争,尤其是科技发达、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家参与的战争,往往有不同的形式,比如美国发动的战争往往就是无人机 + 精确制导导弹,本国人员的伤亡非常小。

战争(热战)的定性

对一场战争的定性,取决于每个人/每个国家的不同立场。

战争也许会给一个国家争取长远的发展空间,也许能让军火集团获利,也许会伴随着一个民族的消亡,战争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对战争的定性是不同的。

我们都可以对目前的局势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判断是短期的,局内人的判断,真正的盖棺定论要到几百年之后才会出现。

如何避免战争(热战)?

有群友提到,只要有国家的存在,就会有竞争和纷争,就会有战争。

我的意见相似,局部战争会持续存在和发生,但大国之间有了核威慑,打起来的可能性很小,大国之间「温战」是常态。

即便我们讨厌热战,也必须接受这个世界的现实情况。再引用 Ray Dalio 的一句话,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是有害的。

当一个国家的国民无法生存下去,会出现更多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可以失去的东西。

所以作为大国的领导人,需要做的是帮助不同的地区去发展经济,授人以渔,而不是去挑起争端,让一个国家原本就困难的经济变得更加差。

我想,这就是「拱火思维」和「灭火思维」的区别吧。


3. 海外华人应该怎么应对复杂的世界局势

  1. 通过读书、观察、讨论等多种方式去认识理解世界局势,因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
  2. 利用自己的双语优势去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立场,用更加开放的思维与这个世界互动;
  3. 顺势而为,既然中美博弈会在未来的十年甚至二十年持续下去,那么我们要让自己的下一代学习中文和英文,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度和筹码,能在关键时刻做出自己的选择;
  4. 保护自己的家庭、生命和财产,我们很幸运,生活在这个动荡世界中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但是我们也必须有意识地去管控风险,让自己和家人能在不同的局势下都有相对稳定的生活。

4. 结语

我从大家的分享中学到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知识,正如标题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但是很幸运,我们都非常尊重不同的观点,并且愿意去真诚地分享自己的观点,达到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内在和谐。

最后,希望这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地区都能通过平等对话、积极谈判来解决问题,不要上升到热战;也希望这场「火」早日通过和平的方式被「扑灭」。


Talk to Luna


Support 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