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个职场话题,关于一个员工的「不可替代性」。
我在这方面的思考有过几个不同的阶段,本文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职场的第一阶段,我力争成为一个「不可被替代」的明星员工,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
这个阶段是我刚入澳洲职场前两年的特征,我靠自己的努力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公司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连续两年获得了公司的年度价值观奖项。
这个阶段也是发现自我价值、明确职场位置的时期,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在职场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所以我需要用 100% 的努力来保证自己「不掉队」。
这个阶段的我,认为每个员工(尤其是那种不可被替代的员工)有极高的价值,假如这样的人离职了,从「不可或缺」这个定语来看,势必会对公司的业务造成很大的影响,老板也会拼尽全力地保住这样的员工。
然而,我错了。
来公司五年的核心老员工走了,公司照常运转。
做了核心功能的程序员离职了,公司没有停摆。
即便我看到离职通知邮件时百般感慨+担忧公司接下来到底会怎么样,老板总是笑着对我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不可被替代的。
老板甚至说,老员工走了是好事,不破不立。
我开始疑惑,难道真的没有所谓的「核心员工」吗?难道老板真的不在乎我们在这里干多久吗?
有些员工离职前甚至没有做离职交接,或者某个职位完全被移除,职责由现有员工消化。
有很多职场文章强调成为核心员工的重要性,我也曾经读过一些文章,说假如老板离开了你没法做下去,那就证明你很成功,拥有了跟公司「议价」的筹码。
但是,从老板口中,我意识到了「不可或缺」是个伪命题。
那么我还需要为这个伪命题去努力吗?
我陷入了深思。
在这里引出一个概念——巴士指数。巴士指数的含义是,团队里面几个人被撞时,你的公司业务无法运转。假如巴士指数=1,就意味着团队依赖一个人运行下去,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
作为老板,必须要把巴士指数提高,这是人之常情。
我的团队中一开始只有少量的实习生,但是今年年初,我们又招了几个兼职的程序员,这对我的团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发现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力不从心。
我处于焦虑的状态,总是在救火,总是在帮别人解决问题,总是在跟不同的人打电话,然后,疲惫的一天结束了,第二天重复。
我的精神状态变得很差,我一开始的想法是:是不是团队的人有问题?为什么他们不能多负责一点,为什么他们不能变得更成熟?为什么总是要靠我来「救场」?
但是我某天跟朋友聊完之后突然意识到,错的不是别人,错的是我。
是我不停地在帮别人完成工作,是我总觉得自己「不可或缺」,是我太「多管闲事」,才导致团队成员「越来越懒」。
我意识到,假如我不改变,我永远无法改变现状,我才是团队的瓶颈。
同样的信息也能从我收集的「匿名 360 度评价」中反映了出来,大家给我的建议大致可以归纳为:不要什么都做,什么都承担,什么都 say yes,不要 over commit。
意识到问题是改变的第一步,我意识到:我要成为的不是「不可或缺」的员工,我要成为的是「让自己可以被轻易替代的员工」。
别误会,我的意思不是「躺平」、「摆烂」,而是我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去瓶颈化」:
也就是「从 0 到 1,授人以渔」的过程。
我知道有很多人会说,你把东西都教给别人了,那公司还要你干嘛,你把自己的价值降低了,提升了他人的价值,这简直太傻了。
我的看法是:老板能识别出来谁是那个真的在为团队赋能的人,并且有远见的老板会留住「能建立自运转流程」的员工,而不是那个拼命让自己成为「巴士指数」的员工。
PS:要是老板连这点分辨能力都没,那也没必要留在这家公司了。
另外,我们的成就感来自不断挑战自己舒适区之外的事情,假如一套流程需要依靠我才能运转,那我就等于在不断重复自己已经会做的事情,为什么我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在重复做同样的事情上?我应该找到另外的、全新的挑战,来实现自我成长啊~
于是,我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凡是能分出去的,全都分出去了,感觉很轻松,又有了空余的精力和时间去做新的事情~!
我虽然有意识地在做改变,但是依旧有根深蒂固的惯性使然,让我习惯于「帮别人做事」。
比如我做了几个好用的 dashboard 来帮助我了解团队的运行情况,某天另外一个 team 的老大来找我,说他们想给自己的团队也做一个单独的 dashboard,我欣然同意。
后来我才回过神,为什么我又允许自己成为了「唯一会做 dashboard 的人」?
我应该做的是,教他们怎么做,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做,我可以提供建议和指导,仅此而已。
下周对我来说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周,因为我要尝试一件自己完全没有做过,但是特别有兴趣做的事情,希望我能顺利拿下这个机会,并且完成一次新的蜕变~
大家在留言区祝我好运吧!同时也欢迎分享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