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说 | 35岁前要完成的事情

June 25, 2022 字数 2831 6 min


0. 前言

今天想聊的这个话题,源自我上周听的一个直播。

听完之后,思考良多,特地把这个月的书友会线上聚会话题定为了「35 岁前要完成的事情」。

经过了两周的思考和今天书友会伙伴们的讨论,现在是时候把我的思考写下来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吴军:35 岁前要完成的五件事


1. 吴军提到的五个点

  1. 尽早做完所有「荒唐事」
  2. 明白自己的使命
  3. 为将来能突破天花板做好准备
  4. 遇到自己的贵人
  5. 获得人生的元智慧

1. 尽早做完所有「荒唐事」

  • 很多人不折腾折腾,总觉得自己白活了。
  • 要折腾,趁年轻早折腾,但人不能折腾一辈子。

2. 明白自己的使命

  • 人最幸运的是在自己年富力强时发现自己的使命。
  • 很多人想通过换工作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到 35 岁就该停止了。
  • 学会科学地试错,因为尝试有金钱和时间的成本,要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 35 岁前要有擅长的 2-3 件事。

3. 为将来能突破天花板做好准备

  • 社会阶层是金字塔型的,注意,不是正态分布,而是金字塔。
  • 因为是金字塔,所以无法突破天花板是很正常的事情。
  • 随着时间推移,人的知识和能力会增长,也会贬值,假如贬值的速度比增长的速度快,你就无法突破天花板。
  • 如今很多人缺深度工作的能力(专注的能力和效率)。
  • 想要突破天花板,需要有高起点,进步速度快(高于贬值速度),并且要拥有智慧。

4. 遇到自己的贵人

贵人来自:

  • 好的环境(好大学,好公司)
  • 好的师傅,好的领导,好老板 - 教你正确做事方法的人,对你有知遇之恩的领导
  • 朋友(质量很重要)、配偶、下属、助手等等(人很重要,圈子很重要)

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

第一份工作要找让自己进步快的工作(进工业界而不是事业单位,保持竞争力),学做事的方法,不要在乎薪酬,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不需要能够支撑你买房。

如果一份工作无法让你快速进步,也没有贵人,那么趁早换工作,因为此时你换工作的机会成本是零。

你还可以通过公司其他同事的命运可以推演出自己未来的情况。

加班是为了获得价值,换工作是为了让自己补上短板。

5. 获得人生的元智慧

  • 知识仅仅是已经获得并储存起来的学问,而智慧则是运用学问去指导改善生活的各种能力。
  • 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越过越好,需要的是智慧。
  • 继承人无法超过父辈的原因是 TA 无法继承智慧,在知识方面,可以做到一代人超过前一代人,在智慧方面未必如此。
  • 因为智慧没法通过看书学习,必须通过实践、悟道、亲身体会获得,也就是我们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人生的基本智慧

  • 以成年人的心态面对世界(拥有处理现实世界事情和问题的能力)
  • 以专业人士的方法做事情(做个有节操的职场人)
  • 以系统性的方法提升自己(有大局观,做自己人生的总设计师)

智慧和能力的关系

  • 看得到机会是智慧,能把握住机会是能力(软硬能力)。
  •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人的品格(修行),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2. Luna 说

听完讲座之后,我触动很大,尤其是以下几点:

  • 试错也要有方法,不能瞎折腾,瞎试错;
  • 只有进步速度大于贬值速度才能突破天花板;
  • 没有人是靠第一份工作的工资买房的;
  • 专注力和深度工作(深耕)的能力是稀缺品;
  • 智慧来自于实践,而非书本;

三十而立的定义

我今年正好 30 岁了,以前总觉得三十而立等于「有房有车有钱有闲」,但是真的到了这个年纪,我才发现,三十而立的定义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内在动力,并且知道自己的方向」**。

正好最近在看一本讲成长型思维的书《Mindset》,里面说到人的快乐源泉有两种:

  1. 在与别人比较的过程中「赢了」,优越感带来了满足感;
  2. 在自己身上看到了成长,努力去做一件事并且不计较结果,享受过程;

也许 25 岁之前的我属于第一种,人生过的还算顺利,名校毕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感情也很顺。

直到我怀孕生娃,发现一切外在的光环都无法带给我真实的满足感,或者说,它们都是虚幻的满足感,一旦我停止工作在家带娃,我就谁也不是了。

我是谁?谁来定义我?我想做什么?我如何获得快乐?

在家带娃的半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很幸运的是,我有了重返校园的机会,在新的环境中,我竭尽全力去学习知识,去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且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

我的满足感,来源于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来源于努力的过程,来源于失败之后再次爬起来的倔强。

正是这种心态的变化,让我写下了这段自我介绍:

25 岁之前,我羡慕那些天资聪颖又不需努力的人,因为他们的生活看起来很轻松;

25 岁之后,我敬佩那些认真对待生活、努力争取机会的人,因为这需要日复一日的自我修炼。

有人说我是学神,有人说我很厉害。

但是我知道,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唯一的区别,只是我对待每一件事更加认真专注;能排除外界的噪音,追求自己真心想要的东西。

我不想告诉大家,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毫不费力(是的,很多人羞于承认自己的努力,而喜欢标榜自己的天赋)。

相反,我要告诉你的是:我用尽了全力,才活成今天的样子。

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我每一天都努力认真的对待生活。

仅此而已。

你也可以。

努力不可耻

Fixed Mindset 和 Growth Mindset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如何看待努力(effort)。

固定型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没天赋,追求 effortless perfect,毫不费力的完美才是值得歌颂的。

正因如此,他们抗拒「竭尽全力」,他们擅长使用「要是我努力点用心点,我也能做到」这个借口,但是他们不会真的花功夫去做,因为「努力」等于承认了他们「没有天赋」。

更为重要的是,假如努力了还是失败了怎么办?岂不是看起来像个傻 x。

为了保证自己的形象不受损,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不要努力」,只做自己能力圈以内的事情。

追求外界的认可,是他们的内在动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就算有天赋,也要努力才能做好」;

并且他们认为「努力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让自己得到成长,就算失败了,也无所谓」。

成长型思维的人最害怕什么?

我原本可以更努力,但我没有竭尽全力。

我原本可以抓住这个学习的机会,但我退缩了。

智慧来自于实践和有效试错

既然我们想要拥有人生的智慧,那么就必须有成长型思维,去不断实践,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做「看起来有点风险」的事情。

比如我参加的管理课程,有两次在线工作坊,我都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区。

  1. 把我的 OKR 公开,让大家给我提建议,并且根据建议来修改;
  2. 在一场角色扮演中,我选了自己最没把握的「CEO」角色,并且主导了整个复盘会议;

比如我这周作为 Platform Scrum Master,定下了团队的 Mission Statement 和四个原则,改革了流程和工作方式,并且召开了一次 Kickoff Meeting。

这些新鲜的、我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

原来我还可以做到这件事!我又重新认识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作为个体,能够影响十几个团队成员,乃至于整个公司的未来轨迹。

想想就觉得好激动(自己给自己打满了鸡血)。


3. 结语

吴军的演讲题目是 35 岁之前要完成的五件事,我想对我来说,30 岁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了。

我折腾过了(换了 3 个行业),我遇到了好几个贵人,我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和内在动力,我的成长速度还算不错,我也有了一定的智慧沉淀。

至于 30-35 岁之间要做什么呢?

我希望我能在「产品、管理、技术」这三个领域积累能力和智慧,并且多抓住一些能让我「更深入认识自己潜能」的机会。

而我的人生使命灯塔,似乎隐约能看到光了。


Talk to Luna


Support 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