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聊的这个话题,源自我上周听的一个直播。
听完之后,思考良多,特地把这个月的书友会线上聚会话题定为了「35 岁前要完成的事情」。
经过了两周的思考和今天书友会伙伴们的讨论,现在是时候把我的思考写下来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贵人来自:
第一份工作要找让自己进步快的工作(进工业界而不是事业单位,保持竞争力),学做事的方法,不要在乎薪酬,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不需要能够支撑你买房。
如果一份工作无法让你快速进步,也没有贵人,那么趁早换工作,因为此时你换工作的机会成本是零。
你还可以通过公司其他同事的命运可以推演出自己未来的情况。
加班是为了获得价值,换工作是为了让自己补上短板。
听完讲座之后,我触动很大,尤其是以下几点:
我今年正好 30 岁了,以前总觉得三十而立等于「有房有车有钱有闲」,但是真的到了这个年纪,我才发现,三十而立的定义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内在动力,并且知道自己的方向」**。
正好最近在看一本讲成长型思维的书《Mindset》,里面说到人的快乐源泉有两种:
也许 25 岁之前的我属于第一种,人生过的还算顺利,名校毕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感情也很顺。
直到我怀孕生娃,发现一切外在的光环都无法带给我真实的满足感,或者说,它们都是虚幻的满足感,一旦我停止工作在家带娃,我就谁也不是了。
我是谁?谁来定义我?我想做什么?我如何获得快乐?
在家带娃的半年,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很幸运的是,我有了重返校园的机会,在新的环境中,我竭尽全力去学习知识,去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且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
我的满足感,来源于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来源于努力的过程,来源于失败之后再次爬起来的倔强。
正是这种心态的变化,让我写下了这段自我介绍:
25 岁之前,我羡慕那些天资聪颖又不需努力的人,因为他们的生活看起来很轻松;
25 岁之后,我敬佩那些认真对待生活、努力争取机会的人,因为这需要日复一日的自我修炼。
有人说我是学神,有人说我很厉害。
但是我知道,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唯一的区别,只是我对待每一件事更加认真专注;能排除外界的噪音,追求自己真心想要的东西。
我不想告诉大家,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毫不费力(是的,很多人羞于承认自己的努力,而喜欢标榜自己的天赋)。
相反,我要告诉你的是:我用尽了全力,才活成今天的样子。
我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我每一天都努力认真的对待生活。
仅此而已。
你也可以。
Fixed Mindset 和 Growth Mindset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如何看待努力(effort)。
固定型思维的人觉得努力=没天赋,追求 effortless perfect,毫不费力的完美才是值得歌颂的。
正因如此,他们抗拒「竭尽全力」,他们擅长使用「要是我努力点用心点,我也能做到」这个借口,但是他们不会真的花功夫去做,因为「努力」等于承认了他们「没有天赋」。
更为重要的是,假如努力了还是失败了怎么办?岂不是看起来像个傻 x。
为了保证自己的形象不受损,最安全的方法就是「不要努力」,只做自己能力圈以内的事情。
追求外界的认可,是他们的内在动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就算有天赋,也要努力才能做好」;
并且他们认为「努力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让自己得到成长,就算失败了,也无所谓」。
我原本可以更努力,但我没有竭尽全力。
我原本可以抓住这个学习的机会,但我退缩了。
既然我们想要拥有人生的智慧,那么就必须有成长型思维,去不断实践,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做「看起来有点风险」的事情。
比如我参加的管理课程,有两次在线工作坊,我都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区。
比如我这周作为 Platform Scrum Master,定下了团队的 Mission Statement 和四个原则,改革了流程和工作方式,并且召开了一次 Kickoff Meeting。
这些新鲜的、我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
原来我还可以做到这件事!我又重新认识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作为个体,能够影响十几个团队成员,乃至于整个公司的未来轨迹。
想想就觉得好激动(自己给自己打满了鸡血)。
吴军的演讲题目是 35 岁之前要完成的五件事,我想对我来说,30 岁已经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了。
我折腾过了(换了 3 个行业),我遇到了好几个贵人,我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和内在动力,我的成长速度还算不错,我也有了一定的智慧沉淀。
至于 30-35 岁之间要做什么呢?
我希望我能在「产品、管理、技术」这三个领域积累能力和智慧,并且多抓住一些能让我「更深入认识自己潜能」的机会。
而我的人生使命灯塔,似乎隐约能看到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