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说 | 领导者的动机

October 2, 2022 字数 3034 7 min


0. 前言

我们身处一个强调个体领导力的时代,领导力似乎已经成为了「标配」技能。

有时候我们会展开「领导 vs 管理」的辨析讨论,但在我看来,管理者是必须要具备领导力的。

领导力如何衡量?人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吗?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卓越的领导者?

本文结合我的思考和近期参加的一些讲座,来聊聊这个话题。

PS:本文中的领导者=有领导力的管理者,管理者和领导者词义相同。


1. 基层管理者的现状

管理者的层次

管理分为:基层管理,中层管理,高层管理。

基层管理者管理的是业务人员,中层管理者管理的是基层管理者,高层管理管理的是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

一般来说,业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员工,往往会成为基层管理岗的候选人。

然而,大部分的新任管理者,会面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哪些事情」的困境,这些管理者往往有「路径依赖」的问题,继续用旧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来做事。

很多人不会把「管理」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来看待,他们依旧在追求自身的产出和成就,「管理者」的头衔只不过是给了他们「管人」这个任务而已。

更要命的是,很多公司根本没有明确「管理做的好与坏」的标准,只是给了头衔和任务,没有提供培训和管理相关的绩效指标。

新任管理者的思维盲区

绝大多数做业务的人,都不怎么重视管理,他们更在意自己手头的工作,更在意「执行」。

新任管理者如果无法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重视自己的管理职责,就会成为企业的瓶颈。

而在现实中,我发现,由于这些新任基层管理者都是业务骨干,当他们的管理能力不足时,他们的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往往不愿意「说实话」。

原因?也许是碍于面子、害怕影响跟这个员工的关系。

插句话,这些新任管理者往往都有比较强的自尊心,毕竟是业务骨干提拔上来的,有很多人无法看到自己的盲区,无法用「空杯心态」来接受新的概念和工作方式。

当你指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工作问题时,对方往往会虚心接受;当你指出一个新任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不足时,对方往往会感到被冒犯。

于是,中基层管理队伍就陷入了一种「粉饰太平」的状态:

  • 中层不敢/不愿意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得过且过
  • 基层不知道/不关心自己的管理职责,继续用执行者思维做管理

「高层脑过劳」和「中基层腰无力」

某个讲座提到,很多公司的问题都是高层管理者思考、操心的问题很多——「脑过劳」;但这些战略目标无法依靠中基层管理者实施落地——也就是「腰无力」的症状。

简而言之,很多企业的瓶颈在于没有一个好的中基层管理者队伍,这种情况在中小型企业中极为常见。

老板想要扩张,想要业务增长翻倍,但是老板下面的团队跟不上组织的发展速度。公司假如无法培养出一支有管理能力的中基层管理者团队,就无法突破增长的瓶颈。


2. 领导者的动机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很多在任的管理者,都是不称职的。

换言之,你的直属上级,可能自己都没搞明白、或者没有思考过到底要怎么做好管理。

Patrick Lencioni(兰西奥尼)写了很多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能力的书,包括《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理想的团队成员》、《CEO 的五大诱惑》等。

他在 2020 年出版了第 12 本书——《动机》(The Motive),他说,之前所有的书重点都是管理的「How」,而这本书则回答了管理的「Why」,假如读者们不知道应该先看他的哪本管理书,他推荐先从这本《动机》开始。

回报型领导者和责任型领导者

《动机》根据领导者的动机把他们分为两类——责任型和回报型。

回报型领导者相信成为领导者是对努力工作的回报。因此,作为领导者的感受应该是愉快的、享受的,可以自主选择所做的事情,避免去做任何平庸的、无趣的,或别扭的事情。

责任型领导者相信成为领导者是担负某种责任,因此,领导者所感受到的应该是困难和挑战(虽然也有个人成就感的因素在内)。

如何区分领导者?

根据《动机》的理论和我的日常观察,假如你的上级工作很轻松,不认为管理是件很难的事情,没有遇到任何挣扎和低谷,那么 TA 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回报型领导者。

为什么?因为领导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没有人可以轻轻松松做好。

一个责任型领导者能意识到自己这个职位的责任和权力,所以 TA 一定会遇到困扰、一定会意识到自己所欠缺的技能,一定会努力想要打破这个瓶颈,成为更好的领导者。

PS:责任型领导者并不是不追求回报,TA 能看到责任和回报之间的关系,并且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3. 所有人都能做领导吗?

虽然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强调人人都要有领导力,但有领导力不等于「有能力做领导者」。

领导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利他精神。

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领导的。

正如之前所说,很多在任的管理者并不称职,他们可以成为很好的业务骨干,却无法「带人成事」,他们的职场天花板,也许就是目前所处的这个职位。

带人 —— 从利己到利他的思维转变

在我看来,很多基层管理者遇到的第一个思维瓶颈就是对「带人」这件事的认知。

按时跟下属做 1 对 1 面谈不等于「带人」,给下属做绩效评估不等于「带人」。

「带人」需要的是对下属性格和优劣势的了解,是对下属职业发展路径发自内心的关切,是在意这个人是否在当前的职位上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是及时且诚实地指出下属做的好和做的不足的地方,是愿意为下属争取职业发展的机会和待遇,是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帮助下属成长。

假如一个管理者的下属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升职加薪,那我们必须要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 TA 的下属没有得到足够的成长?是下属缺乏进步的意愿和努力,还是上级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


4. 如何判断领导的好坏?

判断一份工作的好坏,直属上级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珍惜「利他管理者」

我遇到过「利己管理者」,也很幸运地遇到过一些「利他管理者」。

「利己管理者」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我做的事情,不提供改进意见,不在意我的职业发展路径。

「利他管理者」能够看到我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力,能教给我新的技能,会对我高标准严要求,并且能对我的付出给予相对应的升职加薪回报。

如果你现在的上级是「利他管理者」,请你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段工作关系。

珍惜「愿意说真话的管理者」

之前提到,很多管理者碍于面子,会回避一些困难谈话。

也许你的表现很糟糕,但是 TA 当做没看见,睁只眼闭只眼,由你去。

珍惜那些愿意给你提出改进意见的管理者,只有在意你的人才希望你变得更好。

假如你的上级从不给你提出任何要求和改进意见,其实未必是件好事,要么是你的能力超出了 TA 的能力边界(TA 教不了你了),要么是 TA 根本不在意你的工作情况。

珍惜「因材施教的管理者」

还有些管理者,无法根据不同下属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毕竟个性化定制需要管理者付出额外的努力,不是每个管理者都愿意在这个地方花时间。

假如你的上级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你的能力、意愿和性格特点来教你,TA 也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也许 TA 眼中只有一种成功模式(就是 TA 自己的成功模式)。

珍惜那些了解你个性、目标、优缺点的管理者,他们会把你当成一个独特的个体来看待,提供你所需要的支持。


5. 结语

总结一下:

  • 很多中基层管理者不具备管理者思维,也没有提升管理能力的意愿;
  • 领导者根据动机可以分为「回报型」和「责任型」,责任型领导者更容易感到管理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并且愿意去提升自己的技能匹配职位的要求;
  • 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成为管理者,组织应该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并且给出明确的管理指标和要求,把合适的人放在管理岗位上,避免企业发展的「腰无力」瓶颈;
  • 珍惜「利他管理者」、「不畏惧困难谈话的管理者」、「能因材施教的管理者」;
  • 如果你已经是管理者了,不妨问问自己,我的动机是什么,我是否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

大家国庆快乐~


Talk to Luna


Support Lu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