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了一本有趣的书,名叫《How to Keep House While Drowning》。
作者是有两个宝宝的妈妈,第二个宝宝出生之前,她制定好了完美的带娃计划,比如送孩子去幼儿园、跟其他妈妈互相帮助……但是她的计划直接被 Covid 打乱,她的家乱糟糟的,她也陷入了抑郁状态。
作者某天在 TikTok 发了一条拍摄自己家混乱状态的短视频,下面的评论是「lazy」(懒惰)。
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洗衣服、做饭、洗碗、打扫卫生等等的家务事,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吗?
假如一个人家里很乱,这个人就一定很懒吗?
读这本书之前,我是有这样的道德评价标准的,我经常会因为自己整理房间不够干净而产生内疚+挫败的感觉。
是不是我不够好?
是不是我太懒了?
作者直接给出了结论:Care tasks are neutral. It doesn’t reflect your moral state or your competency. 家务都是中性的,它跟你的道德或者能力无关。
当我们把家务和一个人的品格划等号的时候,我们会希望通过「把家打扫干净」来体现自己的勤劳。
但是家(或者说生活空间)的真正功能应该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只要你的生活空间能服务你的生活需求就够了。
当我们的思维进行了这个转变之后,我们看待家务的角度就从「我一定要把房间打扫干净才能体现出我不是个懒人!」变成了「我能够做哪些事情来让我的房间更好地服务于我的生活」?
作者说,这本书无法让你的房间一尘不染,无法让你的厨房水槽不积累碗筷,无法让所有的东西都整齐摆放在它们该放的位置,但这本书可以提供一些小技巧,让你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让生活能正常进行下去。
假如你的房间很乱,你不需要自我批判,那些脏衣服代表着你去过的地方和参加过的活动,那些食物碗筷代表你填饱了自己的肚子,这些都是你生活过的痕迹而已。
房间乱了,仅仅意味着你已经使用过了它的功能,现在它无法再继续运作,满足你未来的需求了。
总而言之,做家务的目的是让你的生活空间能正常运作,不要陷入完美主义,告诉自己:good enough = perfect。
作者提供的第一个方法是 The five things tidying method,当你看到一个乱糟糟的房间的时候,深呼吸一口气,然后告诉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划分到以下五个类型中:
假如你计划捐赠一些衣服和物品,但是你一直没空去实行你的捐赠计划,那你就直接把东西扔了吧,今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你的生活空间能够重新正常运转起来。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应该就是思维上的「自我解绑」。
家务是中性的,它不能简单地与一个人「懒惰/勤劳」划等号。
每个人对空间的需求不同,有些人可以在相对混乱的房间中继续生活下去,完全感觉不到问题;而有些人则希望生活在更加整洁的空间里。
做家务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生活空间能恢复到一个足以支撑自己的生活继续运作的状态,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即可,而这个「度」,是我们自己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