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a说 | 如何更有效地和老外聊中国

August 11, 2020 字数 2287 5 min


0. 前言

今天这篇文章想聊聊我从这周的英文演讲中学到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主要是来自于和外国人的沟通,听取了他们的想法,也重新思考了我如何能够更好地在英文受众群体中传达我想表达的内容。


1. 关于 Fact 和 Propaganda 的定义

其实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我有特意避开有争议的话题,尽量只讲历史。

但是我不知道的是,在外国受众眼里,凡是以第一人称直接表达出我的观点和看法,就有 Propaganda(宣传)的嫌疑。

比如我提到了一战的凡尔赛条约对中国非常不公平,在演讲时用到了 “This is unfair” 的表述。

这样的表述就会引起反抗和抵触的情绪,他们会想:你凭什么说这是 unfair 的?你想要把你的观点灌输给我们。

比较好的表达方式是摆事实:当时中国提出德国应该返还侵占的青岛以及山东权益,但是最终权益被转让给了日本,中国人觉得这是不公平的。

用 Fact + 第三方描述(“Many Chinese perceived it to be unfair”)代替个人观点 “This is unfair”,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英文受众接受,他们不会认为我在给他们强加观点,更容易去形成自己的判断。

通过表述形式的改变,能减少人们的抵触心理,更容易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我所说的信息。

文化差异

我后来思考了这个反馈意见,觉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以及对 Propaganda 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

比如我以为 Propaganda 仅指宣传不实信息,基于事实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述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西方思维认为,凡是你告诉了我一个主观结论,你就是在试图干涉我的独立思考能力,你就是在进行 Propaganda。

一旦被划为 Propaganda 这个范围,人们就会主动屏蔽这些信息。

东方思维(至少我本人)似乎没有太过关注这个细节,就算别人在叙述的过程中说了自己的观点,我们通常是可以理解的,并不会因为别人表达了 TA 的观点而认为这是一种试图强加、改变我们思维的 Propaganda。

之后我在进行英文演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个思维差异,在这里也给大家提个醒,如果我们想要更有效地传达信息,需要用英文受众能接受的方式来说话。


2. 其他的一些反馈

1. My country VS My home country

有人向我指出,如果在澳洲的话,不要把中国称为 “My country”,应该用 “My home country” 这样的表述方式。

我在演讲前其实是有注意到这一点的,但是正式说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说 “My country”,这个细节其实应该处理得更好。

2. 中国的领土

演讲中有一张 PPT 是 1840 年中国边境与现在的对比,有反馈意见说其实这个并不重要,因为国家的边界是一直在变化的。

我个人觉得还是挺重要的……可能又是中西方思维的不同造成的吧,西方对于国家的执念没有我们那么深。

3. 关于百年屈辱的概念

西人认为这个概念是由中国自己提出来的,是一个很有趣的团结人们的概念。

我个人觉得从中国人的立场来看,当时确实是屈辱的历史……但是这又是思维方式的区别了,无法强求西人理解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西方的历史书里面不会站在我们的视角把这段历史称为中国的百年屈辱史。

4. 关于 Fact

既然之前提到了 Fact,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事实呢?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根据自身的立场来解读历史,这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各方的解读不同,但某个事件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事实,比如香港是否曾经为英国殖民地?是。

如何看待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这件事,各国会以不同的立场来解读,而我的立场是【殖民是错误的】。

更严谨的、非 Propaganda 的说法是:Many Chinese perceive colonization as wrong.

5. 关于媒体

部分西人能理解【媒体存在偏见】这一事实,认为人们看待新闻需要独立思考。

但是现实是:大部分人还是会被媒体带节奏。

这样的问题是否有解?教育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时间。

很多问题会随着时间而被解决,譬如 100 年前的女性没有平等的工作权利,现代女性可以接受教育、进入职场。


3. 我的一些想法

我最近看了很多沈逸老师的视频,还有温铁军老师的视频,看这些视频,让我对于整个世界、中美关系、不同制度之间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充满着明枪暗箭的,人性、资本都是有阴暗面的。

每种制度都有优劣,包括不同的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的对错。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也就是说,制度之争,或者评价制度的优劣,是要看结果的。

媒体、政客、企业、资本家都无法改变客观规律,在人们食不果腹的时候谈民主公平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沈逸老师曾经在视频里面说:某些国家的制度在培养政治冷漠,这样的冷漠不是不关心政治,而是自以为关心政治,其实关心的只是媒体引导你去关心的那些事情(比如某某政治人物的花边新闻)。

真正对于政治的关注点应该在哪里?公共政策和民生。

讲心里话,我觉得中国人对于政治的关心度其实超过某些国家,毫不留情针砭时弊的人很多。

比如国内一直在呼吁让农民过的更好一些,大家也很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情况。而在外国,即使人们对现状有诸多不满,知道底层生活的很困难,他们也不会像我们一样有着强烈的意愿去呼吁政府改革,把实际的措施拿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思想反而更开放,更能接受尖锐的批评,更有意愿去改变现状。

如何更有效地跟老外聊中国

收到这些反馈意见之后,我对西人的思维模式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其实在言论自由的氛围下,表达意见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简而言之,你说话的方式正确了/符合西人的思维习惯,别人才愿意听。

对我来说,这次演讲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如果没有做这次演讲,我可能永远不会了解西人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以后做英文演讲的时候我会用更加贴近他们习惯的方式来叙事。

总之,从务实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只要能提高传播效果即可。

对于演讲的复盘大概就是这样,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Talk to Luna


Support Luna